“做自己”本身就自带力量,而自卑往往是因为我们总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或用别人的标准绑架自己。想在做自己的同时摆脱自卑,可以试试这几个方向: 1. 先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 列一张“自我清单”:写下你真正喜欢的事(哪怕小众,比如喜欢收集旧邮票)、你擅长的事(哪怕微小,比如很会安慰人)、你在意的价值观(比如“真诚比圆滑重要”)。 - 这些“具体的你”,才是“做自己”的锚点。比起“我不够好”,先明确“我本来是什么样”,就不会总被外界的评价带偏。 2. 允许自己“有短板”,就像允许别人“有长处” - 自卑的人常陷入“我必须完美”的陷阱:看到别人会演讲,就恨自己嘴笨;看到别人人缘好,就怪自己内向。 - 换个角度想:你不必用“别人的优点”惩罚自己。就像有人擅长奔跑,有人擅长画画,你只是在自己的轨道上发光,没必要跑到别人的赛道上比输赢。 3. 用“自我接纳”代替“自我批判” - 当脑海里冒出“我好差”时,别急着认同,试试“反向对话”: 比如觉得“我嘴笨,没人愿意听我说话”,可以反驳:“虽然我话不多,但我倾听时很专注,有人说过跟我聊天很舒服。” -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就像接纳自己的身高、肤色一样自然——它们都是你的一部分,没必要因此否定整个人。 4. 从小事里积累“自我信任感” - 自卑的人总觉得“我不行”,其实是缺乏“做成事”的底气。可以从微小的目标开始:比如每天坚持读10页书、学一道菜、主动和一个人打招呼。 - 每完成一件,就告诉自己:“看,我能做到。” 这些小事会像积木一样,慢慢搭起“我有能力应对生活”的信心。 核心:“做自己”不是“固执己见”,而是“清醒地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不完美” 当你不再逼着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优秀者”,而是专注于“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看到自己的价值,自卑就会像退潮一样,悄悄离开。你本来就很好,只是需要多给自己一点“看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