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者,其实是自己

让你痛苦的,其实是自己编织的故事 痛苦的根源,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解读。当念头与事实之间出现缝隙,疗愈便有了可能。 一、头脑总在编织“痛苦剧本” 生活中的小事,常被头脑加工成令人崩溃的故事:被领导约谈,就认定“自己能力不行,迟早被开除”;想辞职又犹豫,便脑补“辞职后会饿死,家人都会看不起我”;爱人拒绝一个请求,就得出“他不爱我了,婚姻彻底失败”的结论。 这些故事源于大脑的“痛苦惯性”——经历过太多不愉快后,它会自动选择最消极的解释。一旦陷入这种模式,情绪会不断下沉,自我指责随之而来,我们会坚信自己“无用”“不值得被爱”,进而搜集更多“证据”证明这种判断,形成越痛苦越否定、越否定越痛苦的循环。 二、最狠的批判者,其实是自己 就像总有一个声音在身后贬低自己:“你做不到”“你真糟糕”,而这个声音恰恰来自我们自己。因为太了解自己的软肋,我们会把头脑中的想法当成无可辩驳的真相,在“必须痛苦”的设定里束手无策,甚至把责任推给他人。 但真相是:想法≠事实。领导约谈可能只是正常沟通,爱人拒绝或许有难言之隐,辞职后的路也未必如想象中可怕。那些让我们辗转反侧的,不过是大脑编织的戏剧化情节。 三、拉开缝隙,让痛苦松动 疗愈的关键,是学会观察头脑中的念头,提醒自己:“这只是想法,不是事实”。当念头与事实之间有了缝隙,我们会发现:痛苦并非源于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苛刻解读。 察觉这些念头的夸大与虚假,痛苦便会减弱。我们不再沉溺于自我攻击,而是有精力直面问题——被约谈就主动沟通,想辞职就规划退路,感情有分歧就坦诚交流。 原来,让我们痛苦的从不是别人或境遇,而是那个不断对自己讲悲情故事的自己。当我们能区分想法与事实,就会发现:人生的剧本,我们可以换一种写法。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