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在痛苦关系中徘徊?根源竟是...

亲密关系本应是温暖的港湾,让人身心放松,享受彼此的陪伴。然而,有些人在感情中却饱受委屈、忽视甚至伤害,他们吃尽了苦头,却始终难以狠下心去结束这段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一、创伤性联结:痛苦关系的根源 创伤性联结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心理现象,它源于童年时期,我们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情感忽视、持续贬低、过度控制甚至身体或精神虐待等情况,那么为了维持生存,我们会不自觉地将痛苦合理化,将伤害等同于关注和爱。这种扭曲的认知被深深印刻在内心深处,成为我们对“爱”的最初定义。 当长大后,这种潜意识里的“爱”的地图会影响我们选择伴侣。我们会本能地被那些能唤起熟悉感觉的人所吸引,即使这种感觉是痛苦的。冷漠疏离可能让人联想到被忽视的恐慌,控制欲强则带来熟悉的窒息感,情绪反复无常又重现童年不确定的动荡。这些熟悉的元素让潜意识误以为找到了“家”和“爱”,于是我们反复陷入相似的痛苦关系模式。 二、强迫性重复:在痛苦中寻求救赎 弗洛伊德提出的强迫性重复现象,揭示了我们为何会执着于重复经历痛苦。潜意识里,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重复,能够掌控曾经无力改变的创伤情境,试图改写结局。我们试图通过改变眼前这个让我们痛苦的人,来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以弥补童年的缺失。这种对自我救赎的渴望,让我们固执地留在糟糕的关系中,不断纠缠、妥协和付出。 三、不愿离开的原因 痛苦的关系之所以难以割舍,除了上述心理机制外,还有其他因素。一方面,我们已经熟悉了这种模式的“游戏规则”,知道如何应对各种反应,这种可分析性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扭曲的掌控感和安全感。而离开意味着踏入未知的“荒野”,那种失控感带来的恐惧,有时甚至超越了已知的痛苦。另一方面,长期的创伤性联结可能让我们将自我价值感与能否让对方改变、能否拯救这段关系紧密相连。离开似乎意味着承认自己的“失败”,意味着自我价值的崩塌。留在痛苦中,至少还能在“努力拯救”的过程中,获得一丝悲壮感。 四、打破困境,重建健康关系 要摆脱这种困境,首先需要深度的觉察。当再次陷入痛苦或对“危险人物”产生吸引时,给自己一个暂停的空间,深呼吸并反思这些感觉是否唤起了童年的某些场景。同时,要诚实地面对隐藏的“救赎幻想”,认识到改变他人和过去是不现实的。 接下来,进行一场庄重的哀悼仪式,正视和告别过去的伤痛。在安全的空间里,允许自己尽情表达压抑多年的悲伤、愤怒和委屈,坚定地与“痛苦=爱”这个扭曲的等式决裂,告诉自己熟悉不等于爱,真正的爱应是港湾而非风暴。 在此基础上,成为自己最坚定的守护者,学习做自己的“好父母”。当感到委屈时,温柔地安慰自己;当恐惧来临时,给予自己温暖的拥抱。重新锚定自我价值,它不依附于任何一段关系,也不取决于能否“拯救”谁。通过投入热爱的事业、培养兴趣爱好、建立健康的社交圈,找回那个独立而完整的自己。 在现实层面,勇敢的选择从小处开始。若陷入创伤性关系,暂时的物理断联是必要的,就像给发炎的伤口消毒。练习对不适要求说“不”,重塑自我边界。当遇到那个感觉“太正常”而让自己不安的人时,停留久一点,把不适感当作旧地图的误报,而非现实的威胁。寻求帮助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心理咨询师可以提供安全的地图和温暖的陪伴。 记住,真正的爱不会让你遍体鳞伤,而是让你舒展如春的枝条,安稳如深扎大地的橡树。你值得被温柔对待,而这份温柔,从对自己温柔相待开始。当你能对自己温柔以待时,才会吸引并珍惜那些真正健康、美好的关系。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