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沟通,关键在“平等”与“倾听”。 放下权威,蹲下来对话: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比如他因玩具被抢哭闹时,别急着说“这点事别闹”,可以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拿走了对吗?”先共情,再引导他表达感受。 多听少说,留出发言空间:聊天时少用“你应该”“必须”,多用“你觉得呢”“你想怎么做”。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别急着批评,先问“是不是遇到难题了?”让他愿意开口,才知道背后的原因。 用具体赞美代替笼统表扬:不说“你真棒”,而是“你今天主动把玩具收好,很有条理”,具体的肯定能让孩子明确努力的方向。 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孩子发脾气时,先允许他释放情绪,抱着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委屈”,等他平静后再一起商量办法。否定情绪(“这有什么好哭的”)只会让他关闭心门。 借助日常小事沟通:散步、吃饭时聊些轻松的话题,比如“今天学校最开心的事是什么?”让沟通融入生活,孩子会更放松。 沟通的核心不是“说服”,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当他确信你是“自己人”,自然会愿意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