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塞满零食的小抽屉,是我30岁才敢拥有的温柔

在零食方面,作者小时候家里零食“限量供应”,爸妈以吃零食不好为由限制其购买。工作后,作者开始报复性购买零食,不管何时都吃,导致体重上涨、肠胃不适,还产生罪恶感。后来经朋友提醒反思,发现自己买的不是零食,而是补偿童年缺失。于是尝试重新建立和零食的关系,比如设置“零食基金”,吃前问自己情绪和是否真的饿了,用心品尝零食,寻找其他安慰方式。现在零食成了小确幸,疗愈从看见和承认伤痛开始。 衣服购买上,作者学生时代常穿旧衣服和“实惠款”,渴望花裙子却被拒绝,产生羡慕与自卑。经济独立后,作者疯狂买衣服,看到打折、网红同款等就买,想以此填补内心“不配拥有美好”的黑洞。但柜子满了,烦恼也增多,如整理麻烦、搭配困难等。作者意识到买衣服很多时候是为了短暂的掌控感和满足感,是在补偿过去匮乏。随后作者尝试改变,采用“24小时冷静”规则,盘点衣橱,买前问自己是否适合等问题,为“心动感”买单,寻找其他价值感来源,学会接纳过去,让内心确认自己值得拥有美好并能掌控拥有。 厨房整洁方面,作者童年时妈妈是完美主义者,对家里整洁要求苛刻,作者在小心翼翼中度过。成为家庭主妇后,作者对整洁的追求更甚,稍有失控就会焦虑和有失败感,想用绝对掌控环境证明自己是好妈妈好妻子,抵抗内心恐惧和低价值感。身体报警和忘记接孩子的惊吓让作者停下,伴侣的话让作者开始思考。作者试着“放纵”,挑战核心恐惧,设定“整洁标准”,家务外包或分摊,观察情绪反应,记录“不干也没事”时刻,投资恢复精力。如今看着不那么完美的家,反而感到生动温暖,自己也从困在牢笼的小女孩走向懂得照顾自己的成年女人,安全感扎根于真实生活。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