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对他太上头,并不是你爱他,而是你爱上了自己的幻想

《人生海海》:当你对一个人太上头,并不是你爱这个人,也不是因为他多优秀,多特别,而是你爱上了自己的幻想;放下幻想,你才能觉醒,

其实,幻想的本质是理想化投射。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上头时,通常不是因为对方的真实特质,而是将自身未被满足的渴望、理想化的期待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种投射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将对方塑造为“完美客体”,暂时填补内心的缺失感或焦虑感。

林阿姨在过去很少得到爱,并且其经历也较为坎坷,比如她在某地做护士时被主任潜规则,要求献身,但她伤了人,并逃走了。

是故她在遇到上校时,这个比她大许多的男人,她在潜意识中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伴侣形象,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

从后面的情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林阿姨其实并不是爱上校,她爱的是自己构建的“心理镜像”,而非真实的对方。

这也是后来她恼羞成怒后,选择伤人伤己的方式,而非其他较为妥帖的方式。

沉浸在幻想中的人,爱上的是自己的投射。这种关系通常也是单向的,一方付出情感,另一方被赋予“拯救者”或“完美恋人”的角色。

这种失衡会导致:过度依赖对方的回应来维持自我价值感;难以接受对方真实的不完美,最终陷入失望或控制欲的恶性循环。

想要摆脱上头的状态,或者说从幻想中觉醒,就需自我觉察。

在独处时反思情感来源,问自己爱的是否为这个人,还是这个人身上符合自己期待的某些部分?

也可以识别出自己所投射的模式,比如列出自己喜欢对方的特质有哪些,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自己赋予的。

就如知乎上的那个问题:“突然不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

有个回答是:

“他本来浑身是光。有那么一瞬间,突然就黯淡了,成为宇宙里一颗尘埃。我努力回想起他全身是光的样子,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后来发现,那是第一次见到他时,我眼里的光。”

其次是接纳现实,一是允许对方不完美,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真正的亲密关系需要接纳彼此的缺陷。

就像上校不会说谎,他拒绝林阿姨,他不肯承认自己睡了人,这是事实。但林阿姨那时不信,也不懂上校的为人。

二是建立边界。区分“我需要对方”和“我需要自己满足的需求”,避免过度依赖。

最后重构自我价值。通过自我成长,比如兴趣培养、职业发展,以填补内心缺失,减少对外界认可的依赖。

在关系中保持开放与诚实,避免用幻想美化对方或逃避问题。

“对一个人太上头”本质上是自我幻想的产物,而非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源于看到对方的缺憾后,仍义无反顾,就如后来精心照顾上校的林阿姨。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