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小觑的逆向思维—换个角度,也许问题更容易解决
逆向思维即反常规思维,有点像脑筋急转弯,如,孩子犯错就应该受到惩罚,才能记得住下次不再犯,这是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孩子犯错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当下如何弥补,带来的思考是什么。再如,老公对老婆好是应该的,转换为,老公对老婆好是难得的。
如果一件事发生后的第一反应是负面的、不好的,那么想想有没有替代的,即除了一外,有没有二或三,甚至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青春期孩子多变又新奇的想法,父母不要在听到第一时间觉得是“不务正业”而断然否定,这样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而且让孩子出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倒不如先好奇地问问孩子的具体想法、打算、如何去实现等,接下来需要了解什么、办理什么都让孩子亲自去做,当他真切地参与其中时,就知道什么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得很美,做起来很难”。即知难而退。
书上写到:接纳当事人的情绪,就是帮助他“换个角度思考并找出解决方案”。不论当事人的情绪怎样、为何这样,当你能够稳稳地接住,就意味着你相信他是解决自身问题的导师。情绪是暂时的,你的稳定给了情绪一个安全、舒畅的出口—“情绪出得来,策略才能进得去”。当情绪冷却,当事人也会跳出情绪的漩涡,思考接下来要如何做。
“可能性”不仅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可能性,也是探寻原因的可能性。有时候,人往往将原因聚焦在当事人这个人身上,而除了“人”之外,还有环境、他人、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可能性就是更多元地看问题、看事件,而非固着在某个“因”上内耗、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