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型依恋是依恋理论中的一种类型,由心理学家玛丽·艾因斯沃斯在1970年代首次提出。 在这种依恋中,个体对亲密关系具有双重性的需求:一方面渴望亲密和依赖,另一方面又惧怕被拒绝和抛弃。 正是这种内心冲突,导致他们在面对亲密关系时表现为焦虑和不稳定。 根据巴尔比和艾因斯沃斯的研究,依恋模式通常在早期儿童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中形成。 矛盾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在童年时经历过不一致的照顾 照顾者有时满足他们的需求,有时又冷漠疏远。 这种不一致让他们在成年后对亲密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 矛盾型依恋的表现 1.过度追求亲密:总是需要确认和再确认对方的感情,因为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2.情绪波动剧烈:在亲密关系中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因为微小的变化感到极度不安。 3.关系中的反复无常:一方面急于接近伴侣,另一方面又常常因为恐惧被拒绝而突然抽离。 如何摆脱矛盾型依恋 1.自我反思与自我觉察:认识到自己的依恋类型及其对关系的影响,接纳自己的不安感并不等于拒绝自身的价值。 2.改善沟通技巧:学习更好的沟通方法,以健康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情感,避免用矛盾行为来引起对方注意。 3.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人士的指导下,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逐步调整自己的依恋模式。 4.培养自我价值感:通过发展个人兴趣和增强自我能力,来促进自我认同感,从而降低对他人认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