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主要围绕其理论根基的局限性展开,核心体现在以下四个关键方面,每一点都直指结构主义的理论预设: 1. 对“固定结构”的否定:批判“结构性霸权” - 结构主义认为世界存在稳定、普适的结构(如语言语法、社会规则),并试图通过分析结构揭示本质。 - 后结构主义批判:这种“结构”本质上是人为建构的权力话语,例如德里达指出,索绪尔的语言结构理论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固定化,忽视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意义的流动和变异(如双关、隐喻的歧义性)。世界本无“天然结构”,所谓结构只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暂时秩序。 2. 对“意义确定性”的颠覆: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 - 结构主义认为意义产生于结构内要素的关系(如词的意义由语法关系决定),且存在终极的、唯一的意义。 - 后结构主义批判:意义永远无法被固定——德里达提出“延异”(différance),指意义在符号的差异(如“猫”与“狗”的对比)和时间的延迟(如文本解读的历史性)中不断漂移。例如,莎士比亚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没有标准答案,每个时代的读者都会赋予其新意义,结构主义追求的“确定意义”只是幻觉。 3. 对“中心与整体”的解构:批判“本质主义” - 结构主义试图为系统寻找一个“中心”(如理性、真理、主体),并认为整体结构具有高于部分的本质。 - 后结构主义批判:“中心”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人为赋予的虚构支点。福柯通过分析疯癫史、性史,指出所谓“理性中心”是权力对“非理性”的压制结果;拉康则解构了“主体性中心”,认为人是语言符号的产物,而非自主的意义源头。例如,传统哲学以“人”为中心讨论伦理,后结构主义则揭示“人”的概念是历史建构的,如同福柯所说“人只是海边沙滩上的一张面孔”。 4. 对“客观方法论”的质疑:批判“科学主义幻想” - 结构主义追求类似自然科学的客观分析方法(如共时性结构分析、系统模型建构),试图建立普适性理论。 - 后结构主义批判:任何方法论都无法脱离主观视角和权力语境。德里达的“解构”并非一种新方法,而是揭示所有方法的内在矛盾——例如结构主义分析神话时,声称找到“普遍结构”,实则只是将研究者自身的文化视角强加于对象。方法论的“客观性”只是理论霸权的伪装。 总结:从“建秩序”到“拆框架” 结构主义像一个“建筑师”,试图用理性砖块搭建稳固的意义大厦;后结构主义则像一个“拆迁队”,用解构的锤子敲碎每一块“必然”与“确定”的砖块,暴露其下流动的、多元的意义地基。这种批判的本质,是对“绝对真理”的拒斥,以及对“多元可能性”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