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的核心理念是运用设计思维来规划人生,帮助人们摆脱传统规划思维的束缚,创造出灵活且充满可能性的人生路径。具体如下: 设计思维的心态 - 保持好奇:主动关注不同的人生可能性,激发探索欲,避免固化思维。 - 不断尝试:强调行动而非空想,通过低成本试错积累经验,避免因过度分析而停滞。 - 重新定义问题:转换思维模式,区分“重力问题”和“锚问题”,将看似无解的问题转化为可解决的挑战。 - 专注过程:关注当下体验而非结果,接受人生是动态调整的过程,而非按既定路径执行。 - 深度合作:人生设计需借助外部资源,如导师、团队或社群,避免孤立决策。 人生设计方法论 - 评估现状:将生活分为健康、工作、娱乐、爱四个维度,通过“仪表盘”分析失衡领域。 - 反思工作观与人生观:撰写工作观和人生观陈述,确保两者一致,作为人生指南针。 - 记录“美好时光日志”:通过AEIOU法识别心流体验和能量来源,明确兴趣所在。 - 制定奥德赛计划:设计三种可能的5年人生路径,评估资源、热情和可行性。 - 原型设计:通过采访、短期体验或模拟测试不同选择,降低试错成本。 对传统规划的颠覆 - 反对“唯一最优解”:人生不存在完美规划,应拥抱多元可能性,通过迭代设计动态调整。 - 批判“坚持初心”:初始目标可能随认知变化失效,需灵活调整而非盲目坚持。 对失败的重新定义 失败是设计迭代的反馈,需从中提炼经验而非否定自我,要学会“失败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