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应激反应,你真的了解吗?

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人往往具有一些明显特征,以下是对这些特征及其应对方法的详细分析: 一、灾难化思维 长期处于过度保护或严厉惩罚环境中的人,容易形成灾难化思维模式。他们将小错误视为大灾难,过度放大负面后果,陷入过度焦虑和恐慌。例如,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失误,他们可能会想象成会导致自己被辞退、职业生涯毁掉等严重后果。 应对方法: 1. 自我提醒:当出现灾难化思维时,提醒自己这只是夸大后果的假象,大多数担心的事情并不会发生。 2.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的认知行为疗法,识别和挑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逐步建立更客观、理性的认知方式。 3. 放松训练:进行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缓解因灾难化思维引发的焦虑情绪。 二、习得性无助 长期缺乏认可、支持和鼓励的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更加孤立无援,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没用,从而慢慢失去尝试的勇气。 具体表现: 1. 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 2. 在遇到问题时,容易放弃,不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3. 情绪上容易感到沮丧、无助和绝望。 应对方法: 1. 设定小目标:给自己设定一些小而具体的目标,通过逐步实现这些目标,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打破“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模式。 2. 积极心态培养:每天记录一些积极的事情,无论多小,如完成了一件任务、得到了别人的夸奖等,逐渐培养积极的心态。 3. 寻求支持:积极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获得情感支持和有效的建议。 三、冻结反应 在面对有威胁的人或事时,身体会本能地出现僵直状态,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长期处于打骂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应激反应,不知道如何应对他人的情绪,长期、过度的冻结反应会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如肌肉紧张、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 应对方法: 1. 运动疗法:通过适当的运动,如瑜伽、健身操等,缓解肌肉紧张和僵直,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 心理治疗:寻求的心理治疗,如暴露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个体逐渐适应和应对压力情境,减少冻结反应的发生。 3. 情感支持:与信任的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获得情感支持,学会更好地应对他人的情绪。 长期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人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特征,通过调整思维模式、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以及在需要时寻求帮助,可以逐渐走出心理困境,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