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卧室里,手机屏幕一次次点亮,明知道需要休息,却忍不住反复查看信息; 公交车上,一边听着歌,一边心里默念着各种待办事项,仿佛一刻也不敢松懈; 面对新的机会,不是兴奋,而是条件反射地思考:“我能行吗?万一搞砸怎么办?” —————————————————————— 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小细节,背后都藏着一个共同点:过度自我监控。而这,正是不少容易焦虑的人,不自觉的、也伤害自己的习惯。 💔过度自我监控:焦虑的隐形推手 在心理学上,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观察和调整能力。适度的自我监控有助于人际交往,但当它变得过度,就像一盏永远不开关的探照灯,总在监督、批判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和动作。 过度自我监控的人,总在不断地评估自己是不是够好,是不是符合别人的期待,是不是犯了错误。 这种无休止的内耗,消耗了大量本应用于创造和体验的心理资源,让大脑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 简单来说,越在意自己是否“做得好”,反而越容易陷入焦虑的深渊。 因为,真正的放松和专注,发生在全身心投入做事本身,而不是站在“第三视角”不断审视自己。 为什么容易陷入过度自我监控? 从成长经历来看,许多人习惯于将自我价值绑定到外界评价。如果童年时期总被表扬“你真聪明”“你好乖”,而非“你很努力”“你很有趣”,就容易养成一种思维模式: 必须被认同,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 这种模式在长大后演变成一种条件反射-面对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发言、每一次选择,第一反应不是问“我想要什么”,而是“别人怎么看我”。 长期以往,即使客观上没有真正的威胁,大脑也会维持在高警觉、高耗能的焦虑状态。正如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内心冲突未解决,就必然会在外部世界投射出混乱。” 过度自我监控,正是这种内心冲突的一种体现。 如何温和地修正这个习惯? 焦虑不是敌人,它只是一个信号:提醒自己,有些地方需要调整一下。 修正过度自我监控的模式,最重要的,不是强迫自己“不想太多”,而是循序渐进地重建对自身感受的信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入手: ♥️①切换注意点 从“我表现得怎么样”到“我体验到了什么”。每当发现自己又开始在意表现,不妨停下来问一句:“我正在体验什么?” 体验感替代评估感,可以大幅降低内耗,让行动变得更加自然流动。 ♥️②设定“体验型目标” 传统目标通常是以结果导向的,比如“这次答辩一定要拿优”。但体验型目标则是过程导向,比如“在答辩过程中,我希望能尽量享受讲述的过程,哪怕只是做到70%”。 当标准不再是外界打分,而是内在的真实体验时,心理负担会轻得多,也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flow)。 ♥️③给自己设定心理缓冲区 每天给自己设立一个“允许区”,可以是15分钟静坐,也可以是一段散步时间,唯一的要求是一 允许自己什么都不改善,什么都不评判,只是去感受存在。研究表明,规律性的自我接纳练习,有助于大幅降低慢性焦虑水平。 焦虑,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世界太难, 而是因为,太习惯拿着放大镜审视自己。 当放下苛责,重新回到体验本身,内心便开始慢慢松动,慢慢自由。 允许自己不完美,才能拥抱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