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从乖巧变得叛逆,与家长意愿背道而驰,如不听从学习安排、结交不良朋友等,给家长带来极大困扰,部分孩子的叛逆甚至会延续到成年。 1. 重新认识叛逆: - 叛逆的合理性: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叛逆并非完全是坏事。在文化语境中,“听话”常被夸赞,但家长并非完人,孩子叛逆有时是对家长错误指示的反抗。 - 叛逆的根源: - 内在追求:根据发展心理学,青春期孩子(12 - 18岁)的重要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渴望拥有独立身份和生活主导权,摆脱学校和家庭的过度束缚,这促使他们通过叛逆寻求自我和独立,部分孩子这一阶段会延续至成年。 - 外部压力:学习对孩子至关重要,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施压,加上成绩不理想时面临的批评指责,使孩子内心压力负荷过大,在自我认同感缺失与外界否定的冲突中,催生叛逆心理。此外,青春期孩子大脑情绪区域发育快于控制区域,导致情绪易焦躁。 2. 解决叛逆问题的思路: - 创造良好沟通机制:运用正向沟通和信任连接方法,无论孩子是否处于青春期,家长主动营造爱与理解的沟通环境,让孩子愿意倾诉。 - 给予独立平等地位:当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家长应将其视为小大人,尊重孩子隐私与空间,倾听其观点,避免唠叨和当众批评。亲子间能否自然诚恳地相互道歉,是检验平等关系的重要标准。 3. “反口令游戏”练习: - 游戏规则:孩子发出指令,家长做出相反动作;家长出错时向孩子道歉,随后互换角色;游戏持续5 - 10轮,并用手机录像记录,上传作业。 - 游戏意义:反口令增加了游戏难度,类比叛逆行为耗费心力,引导孩子反思刻意叛逆的弊端;同时,通过相互道歉,让孩子明白犯错后承认错误是成熟的表现,家庭成员应相互包容、共同成长。 202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