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端着?

我们从萨提亚模式(Satir Model)的视角,深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仿佛“永远端着”,无法放松,总是很严肃。萨提亚模式强调人的内在冰山、沟通姿态、生存模式以及原生家庭对个体行为模式的深刻塑造。核心概念:1. 内在冰山: 萨提亚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水面下隐藏着更深层的感受、感受的感受(对感受的评判)、观点(信念、规条)、期待(对自己、他人、世界的)、渴望(普世性的:被爱、被接纳、被认可、有价值、自由、安全)以及自我(我是谁)。2. 沟通姿态/生存姿态: 人在压力或感到生存受到威胁时,会本能地采用一些沟通模式来应对,主要分为四种: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这些姿态本质上是低自尊的体现,是为了保护内在脆弱的自我。3. 严肃、紧绷、无法放松的核心姿态:超理智 (Computing) 特点: 极度理性、逻辑化、抽象化、避免情感表达、追求正确、注重数据和事实、显得冷漠、疏离、客观、严肃、身体僵硬(如站得笔直、表情严肃、手势少)。 内在状态: 深层次是巨大的恐惧和脆弱。害怕情感失控,害怕犯错被指责,害怕展现真实的自己会被拒绝或伤害。用强大的理性逻辑筑起一道高墙,将情感隔离在外,以此获得安全感、控制感和价值感(“我懂很多道理,我很正确,所以我是有价值的”)。 渴望的扭曲表达: 渴望被爱、被接纳(但认为只有“正确”、“优秀”、“有用”才会被爱),渴望安全(认为控制一切、避免情感就能安全)。为什么他们“永远端着”?—— 萨提亚视角的解析:1. 深层恐惧驱动: 恐惧情感失控: 他们认为情感是危险的、不可控的、会带来麻烦或羞耻的。展现放松、脆弱、幽默感意味着失去控制,可能暴露弱点。 恐惧犯错/被评判: “端着”是一种防御姿态,保持严肃、理性、正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犯错的机会,避免被他人指责或否定。他们认为“放松”可能导致疏忽或失态。 恐惧亲密与联结: 真正的放松和亲密需要展现真实的、可能不那么完美的自我。超理智姿态将他们包裹在“正确”和“理性”的盔甲里,阻隔了深层的、可能带来伤害的情感联结。 恐惧失去价值感: 他们的自我价值感高度依赖于“有用”、“正确”、“可靠”。放松可能被视为“懈怠”或“不够”,威胁到他们赖以生存的价值基础。2. 原生家庭的塑造: 情感忽视或压抑的家庭环境: 成长环境中,情感表达(尤其是脆弱、悲伤、恐惧)不被允许、被嘲笑、被忽视或惩罚。只有表现得“懂事”、“坚强”、“讲道理”才能得到关注或认可(哪怕是消极的)。孩子学会了“情感是危险的,理性是安全的”。 高要求、严苛或充满指责的环境: 父母可能是指责型或完美主义型。孩子为了避免指责,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追求完美和正确,不敢放松。犯错意味着严厉的惩罚或爱的撤回。 缺乏安全依恋: 在缺乏情感温暖和安全感的家庭中,孩子没有学会如何安全地表达情感和依赖他人,只能依赖自己的头脑(超理智)来应对世界。 模仿: 父母或重要抚养人本身就是超理智的、严肃的、情感疏离的,孩子将其视为生存之道加以模仿。3. 沟通姿态的固化: “超理智”姿态从童年的一种生存策略,逐渐固化为成年后的主要沟通模式。即使环境已经改变,不再需要如此防御,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习惯性的、自动化的反应。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其他选择。4. 内在冰山的失衡: 他们的“冰山”严重失衡: 感受层被压抑/隔离: 真实的感受(尤其是脆弱、悲伤、恐惧、喜悦)被深深埋藏或否认。 观点层过度发达: 充斥着大量关于“应该”、“必须”、“正确”、“错误”的规条(“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情感是软弱的象征”、“放松就是懈怠”、“犯错不可饶恕”)。 期待层高企: 对自己和他人有极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我必须永远正确”、“别人必须认可我的观点”)。 渴望层未被满足: 深层对被爱、被接纳、安全的渴望,被扭曲地通过“正确”和“控制”来追求,但这种方式无法真正满足渴望,反而加剧了内心的孤独和紧张。 自我层脆弱: 核心的“自我”价值感低,依赖于外在表现(正确、理性)来支撑,而非内在的自我认同。模拟场景分析:场景:朋友聚会(社交环境)人物: 李女士(总是很“端着”的朋友)行为: 朋友们在轻松地喝酒聊天,话题天马行空,有玩笑,有吐槽,有。气氛很放松。有人提议玩一个轻松搞笑的小游戏。李女士的反应: 她坐姿笔挺,即使在家中也像在正式场合。当大家笑作一团时,她可能只是嘴角微微牵动一下。面对游戏提议,她略显局 感受(水下): 不自在、焦虑、甚至恐慌(“这种闲聊/游戏毫无价值”、“我不知道怎么开玩笑”、“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无趣?”、“暴露真实的自己很危险”)。可能有一丝渴望融入的孤独感。 感受的感受: 对焦虑感到熟悉,对渴望融入的孤独感到羞耻或无力。 观点/信念: “社交场合也要保持得体/形象”、“闲聊肤浅浪费时间”、“展现知识/深度才有价值”、“幽默感是轻浮的”、“真实放松可能暴露缺点被嘲笑”。 期待: 期待自己显得有内涵、得体(高自我期待),期待社交活动“有意义”(高情境期待)。 渴望: 渴望被接纳、被喜欢、被尊重(但认为只有展示“优秀”一面才行)、渴望联结(但害怕真实的自己不被接受)。 自我: 价值感依赖于展现“智慧”、“得体”、“正确”。在需要展现真实、放松、甚至“傻气”一面的社交场合中,她感到极度不安全,恐惧自己精心维护的形象崩塌,恐惧真实的自己不够好而被排斥。超理智地转移话题或进行科普,是她能找到的维持掌控感和(她认为的)价值感的唯一方式,尽管这会让她显得格格不入。总结与出路:萨提亚认为,这些“永远端着”的人,是被困在“超理智”生存姿态中的个体。他们的严肃、紧绷、无法放松,不是性格使然,而是深层恐惧(尤其是对情感、犯错、失控、被拒绝的恐惧)驱动下形成的保护壳。这个保护壳在童年可能帮助他们生存下来,但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却成为阻碍亲密、消耗能量、隔离真实自我的牢笼。改变的可能在于:1. 觉察与接纳: 认识到自己习惯性的“超理智”姿态及其背后的恐惧和渴望。2. 接触感受: 在安全的环境下(如心理咨询),学习识别、命名和接纳被压抑的情感(尤其是脆弱感)。3. 挑战规条: 审视那些“必须”、“应该”的严苛信念,探索其来源,用更灵活、更人性的观点替代。4. 降低期待: 学习接纳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允许犯错和放松。5. 学习一致性沟通: 萨提亚倡导的“一致性沟通”姿态,是既能关注自我(感受、观点)、又能关注他人、同时关注情境的平衡状态。这需要勇气去表达真实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尊重他人。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勇气,因为放下那个保护性的“严肃”面具,意味着去触碰内心深处的脆弱。然而,只有穿越这份恐惧,才能体验到真正的放松、联结和作为“人”的完整与自由。正如萨提亚所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改变应对方式,从“超理智”走向“一致性”,是卸下重担、拥抱真实自我的关键一步。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