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引导孩子不要玩手机、多读点书,然后发现孩子并不买单,无奈只有制定规矩、加以控制,但又引起了小孩的逆反心理,最后绕了一圈又回到了“棍棒教育”的老路上。这是很多原本抱着想要对孩子尊重态度的父母的共同遭遇。这些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没有找对方法。实际上,一位叫做班杜拉的心理学家,早就用他的理论解答了关于教孩子的亘古难题: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⒈孩子的发展方向:观察学习 班杜拉首次提出了观察学习一说,也即大部分东西不需要真的动手去学,孩子只需要看着就能学会。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个婴儿,就会发现当他醒着的时候,滴溜溜的大眼睛大部分时候都在看着周围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是在观察和模仿周围的人,这些人的表情、行为、语气、看到什么东西会开心、看到什么东西会惊讶......都会默默的写进他的大脑里,影响一生。这种对周围人的观察和潜在的模仿会伴随人的一生,班杜拉提出了以下五种效应: **习得效应** 也即模仿,孩子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新的技能和行为模式,例如儿童模仿父母的语言习得文明用语。 **环境加强效应** 他人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强化作用,促使观察者模仿这些行为,例如孩子经常受到帮助的、也会去帮助别人。 **情绪唤起效应** 孩子在看到他人行为时,可能会产生情绪反应,从而影响其后续行为。 例如当孩子看到电视剧里的人开玩笑被逗笑了,也会试着在生活中开玩笑。 **抑制效应** 孩子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受到社会谴责,可能会抑制自己类似行为的发生。 **去抑制效应** 孩子看到他人的不良行为未受到惩罚,可能会重新表现出原本受到抑制的行为 以上是孩子观察学习的五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经过班杜拉的研究,观察学习的内容远远比想象中要广泛得多。比如,一对每天回到家里都在刷短视频的父母,不仅仅会让孩子觉得“手机很有趣、爸爸妈妈玩,我也要玩”,而且还会让孩子学习到追求“短期享乐”的生活态度,也即学到了父母从行为中表露出来的观念,更容易形成不愿意为了未来而付出艰辛努力的性格。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想让孩子学习,不妨自己找到一门感兴趣的东西,每天养成看几页书的习惯。一开始可能并不显著,但在一两年后,你会发现,孩子和爱学习的自己越来越像了。 ⒉ 孩子的自发动力: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在人类的所有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的信念,这种信念影响了人的命运,他称之为“自我效能感”。 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这样一种感觉:明明想要去做某件事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就算决心去做也很难长期坚持,总觉得没有动力。在班杜拉看来,决定一个人做事情动力的关键在于期待,也即“我期待把事情做成”,而期待分为两种: **结果期待** 指孩子有多渴望完成这件事带来的结果,也即“我是否想去做”。 **效果期待** 指孩子是否相信自己有完成这件事的能力,也即“我是否能去做”。 当孩子确信自己渴望一件事情带来的后果(高结果期待)、同时又确信自己能够把它完成(高效果期待)的时候,任何困难就都可以克服,孩子会自发地为之去努力奋斗。其中,对效果的期待就是“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不去努力的孩子往往是清楚好好学习对自己更好的,但却打心眼里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超过别人太难了,何必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该如何提高自我效能感?有以下四种方式: **直接经验** 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是最大的。不断成功会使孩子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替代经验** 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其他孩子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言语说服** 依靠鼓励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并不持久,一旦面临困难会迅速消失 **情绪唤起** 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肯定不行,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感氛围。 无论外界施加了多少影响,最核心的就是从小事做起,让孩子品尝到自身能力带来的喜悦,保持孩子的信念——我,有能力通过行动改变现状! 最后总结一下,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确定孩子教育的方法:想让孩子往哪个方向发展、就自己向着类似的方向做出改变,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改变。其次,我们要激发出孩子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内在动力,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这两个方式,偶尔以其他教育方式辅助,就能培育出一位优秀的人。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书香门第能一直传承下去,就是一代代模仿、一代代成功,满足了孩子的模仿学习和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