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

理论发展 - 提出幸福公式:塞里格曼提出总幸福指数=快乐+参与+意图。后来又在《真实的幸福》中提出“真正幸福论”,阐述了“快乐生活”“充实生活”和“有意义的生活”三种获得幸福的路线。 - 拓展幸福元素:塞里格曼还提出PERMA幸福五元素,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进一步丰富了幸福感的内涵。 研究取向 - 主观幸福感研究:从快乐论发展而来,认为幸福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较多积极情感和较少消极情感。包括情感体验度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部分,后来也有学者将其分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三个维度。 - 心理幸福感研究:由实现论演化而来,强调从人的发展、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的角度理解幸福,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以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就是幸福”为哲学基础。 影响因素研究 - 个体内在因素: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拓展思想行为能力、构建个人资源。积极人格特质如乐观、韧性等有助于个体采取有效应对策略,更好地面对压力。同时,自我效能感、自尊等心理资本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能帮助个体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 - 外部环境因素: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人际关系质量和社会参与等社会环境因素对幸福感有重要影响。积极的组织系统,如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谐的家庭等,有利于个体积极情绪和人格特质的培养。 应用研究 - 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在幸福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心态和人生观念。 - 职业领域:积极心理学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如通过培养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改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式。 - 临床领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辅助治疗心理疾病,如帮助患者培养积极情绪、发掘自身优势,提高心理韧性,促进康复和幸福感的提升。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