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像突然驶入湍流的船,表面的冲撞下藏着对世界的迷茫。上周儿子摔门而去时,我看见他书包带勾住了衣角,像只挣扎的小兽。这让我想起自己十六岁时,把耳机音量调到最大对抗母亲的唠叨——原来叛逆不是洪水,是他们用破碎的方式拼接独立的拼图。 别急着说“不”。当女儿染了蓝紫色头发,我咽下到嘴边的责备,问她“这个颜色让你想到什么?”她眼睛亮起来:“像动漫里会飞的夜精灵。”比起否定,先接住他们的表达欲,才能看见色彩下的星空。 把“命令”折成“选择题”。周末喊儿子做家务,他皱眉抗议。我改口:“洗碗和擦桌子,选一样试试?”他嘟囔着选了擦桌子,却在擦完后主动把碗也洗了。孩子抗拒的不是任务,是被全盘掌控的窒息感。 用沉默守护秘密。发现儿子在笔记本写朦胧的情诗,我装作没看见。某天散步时随口说:“爸爸年轻时也喜欢过一个女孩,像春天的樱花。”他耳尖发红,忽然说:“其实我......”有些心事需要破土的时间,我们只需成为松软的土壤。 昨晚路过儿子房间,听见他和朋友视频:“我妈最近挺酷的。”月光透过纱窗,在他书桌上落了片银白。原来叛逆的风终会转向,当我们放下“矫正者”的姿态,蹲下来用平等的目光对话,就能听见少年心底,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