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度的夸奖 用过度的夸奖建立孩子虚假的自我认知。 不是实事求是的夸奖,很容易让孩子建立起一个虚假的自我认知,失去理性看待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就把“失败”看得很大,产生失败感和无力感。 一个孩子听到的夸奖总是言过其实,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和平凡,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把孩子捧得越高,摔得也会越惨。 所以夸孩子,大人们也要真诚,把孩子做得好的细节和过程说出来,拒绝笼统和夸大。 表扬太多也会成为一种伤害。 二、敏感的回应模式 过于敏感的回应模式,代替孩子消化了种种焦虑。 对孩子安抚迅速,过度的帮助和爱护,悄无声息地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过分关注,导致孩子们错过了战胜挫折的机会,他们越来越不习惯适应失败时的痛苦,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总是好的结果。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大量的试错。 在试错过程中,孩子最终靠自己战胜了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孩子在渐渐地发展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父母对成功的定义 父母对成功的定义,让孩子失去了看待输赢的平常心。 但是我们常常忽略失败是孩子一生中无法避免的议题。一个不能正确看待失败的孩子,遇事就会产生逃避和畏难情绪。 失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提醒,可以从中认识到问题所在、寻找解决办法、积累人生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失败何尝不是一种财富? 好的教育,一定要教孩子认识挫折和失败,让他不会长时间沉溺于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中,自暴自弃。 不被“输"所局限,能够理智地看清事实本质,并能采取相应行动,是孩子内心强大的体现,也是孩子未来能够赢的关键。 四、“代劳”的行为 用“代劳”的行为暗示孩子的无能。 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第一反应是“我不行”,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过度代劳有关。 它最终抹杀的是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等到哪天需要孩子自己面对问题,他就会手足无措。 生活中的小事,其实都是培养孩子掌控感的机会,小事做好了,孩子掌控感慢慢建立起来了,遇见困难才不至于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