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中的正面管教

在传统的管教里面,当孩子做错事情,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责骂,很多家长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黄金条子出好人”,“不打不成才”“不骂不长记性。”。 这些话并非一家之言,而是代表着我们整个社会的一个共识,即: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没有接受惩罚,那么他就是不会改正的。有的父母会想,不对呀,我就是从来不打我孩子,是的即便说着“黄金条子出好人”的家长也从来没有打过孩子,但是会不停的在孩子耳边唠叨—说教。 有的家长有时候会气急败坏的说“都跟你说了一万遍了,咋就不晓得变呢?”如果说教和唠叨有用的话,不就早就改了嘛。 事实上是家长以为他们第一次用了不凑效的方式,期待用了一万遍之后就能奏效,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信心。反观我自己成为了一名母亲,也会犯同样的错误。当孩子非常调皮,不好好吃饭的时候,就说“赶紧吃,不吃就别再吃了。”实际上孩子还是在玩耍,根本就不理会我。 孩子重复了几遍之后就火冒三丈,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其实也是用一种根本就不会奏效的方式,并且期待着重复的时间长了奇迹就会发生。事实上,奇迹并没有发生。 正面管教提倡的是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来长期的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这意味着,在态度上是温和的,不仅体现了对于孩子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于自己的尊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坚定意味着,自己给孩子和自己划定了边界,如果孩子越界了,自己是有权利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意见的。当然,反方向也提醒了我们,我们也不要越过孩子的边界,去越厨代庖。 那么如果孩子犯错了,我们还可以像正面管教说的那样温和无坚定吗? 有孩子的家长的本能反应就是指出错误,勒令立马改正。比如家长来客人了,家长正在陪客人说话。孩子跑过来缠着家长陪她玩,家长说了晚点陪她,结果一会儿那本书过来,一会儿要家长去看着她搭的积木,一会要家长跟她玩游戏,不停地打断家长的谈话,让家长实在是烦躁的不行。 客人走后,家长就开始批评她,跟她讲道理,说客人来了作为主人就应该客人是第一位的,bulabula的说了一通。后来有客人人,同样的戏码又来一遍…… 那如果采用正面管教的方式那应该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孩子在不停打扰我与朋友聊天的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正面管教提出孩子行为背后都有目的,或寻求自我价值感、或寻求意义感、或寻求能力感、或寻求归属感。这四个目的也是我们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当孩子的这四种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时,孩子就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 那我们到底如何才能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中破译出孩子的到底是在寻求什么? 如果孩子的某些行为,你的第一感觉是恼怒、着急、内疚或是烦恼,那么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 如果你的感觉是受到了威胁和挑战,被激怒或是被打败,那么孩子的目的有可能是寻求权力。 如果你感受到了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或是憎恶,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报复。 如果你感觉到无能为力,绝望或是无肋,孩子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 当我们受到孩子的挑战的时候,我们很可能立马被杏仁核接管了大脑,很难去思考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到正面管教的一个工具—积极暂停,让自己的头脑冷静下来。 “太多的父母认为在生气的时就要解决问题,这是最不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时候。”---《正面管教》 等到孩子和自己都冷静下来,可以选择用启发式提问来询问孩子的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启发式提问不是说教,而是启发孩子思考并对事情负责。 孩子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作为家长一定要抑住自己想要说教的澎湃的内心,用反射式倾听的方式不加评判地去听孩子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启发式提问 1、发生了什么事? 2、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3、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4、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5、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的发生? 6、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7、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件事情? 8、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能避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正面管教经常说的一句话“错误是学习的机会。” 那么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如果是不良行为,那么如何避免再次发生不良行为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那么,孩子主动的参而非被迫的控制和教育才是重点。 只有孩子的主动参与,自己想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较小的孩子也可以有父母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让他选择),孩子才有主动性的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作为父母,只能控制自己做什么而不能控制孩子做什么,所以在孩子出现问题时,第一反应应该是孩子的问题是因为能力问题,还是归属感的问题? 如果是能力的问题,可以花时间训练孩子,比如写作业孩子不好好写作业,这就是孩子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利用日常行为惯例表和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如果是归属感问题,那么自己需要专门给孩子时间,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给孩子一个 精心准备的时光。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