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的相处之道

今天早上去体检,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快70岁的老阿姨,旁边还站着一位老叔叔,手里拿着吃的和喝的,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让我很羡慕和很感慨。 感慨的是什么呢?要么感慨这位叔叔是如何包容和宠爱自己的妻子一辈子的,要么感慨这位阿姨一定是受了一辈子的委屈才换来了年老还这么恩爱的情景。因为我们来的时间比较早。医生还没有上班。看叔叔拿着东西到了其他的地方等待,我于是就跟阿姨攀谈起来。 我问阿姨说“阿姨,我真的很羡慕您,您看您跟叔叔这个年龄了,还这么如此恩爱。 是怎么做到的呢?”,阿姨说“我们夫妻有事互相商量,孩子也比较争气所以家庭一直还算很和睦。”我接着问到“那阿姨你们在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怎么办呢?会不会吵架或者是说他就不理你了,跟你冷战呢?”,阿姨说“我们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谁说的对,那就听谁的。”“那如果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呢?”我紧接着问。“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两个会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聊一下。如果像你说的那种情况,它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如果像我说的这种情况它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然后两个人就分析呀?那最后选择一个比较稳妥的答案,两个人都觉得可以,就按照共同认可的方案就可以了”,这真是个好办法,叔叔和阿姨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超越了一大半的夫妻了,很是佩服。 我接着又继续请教到,“那如果遇到家里的亲戚关系相处,还有父母的赡养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阿姨说“你叔叔的母亲现在还健在,都90岁了。老太太是个非常善良的人,家里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太太虽然老了,但一点都不糊涂,老太太生病了,还有家里的一切开销。每个孩子都平均出钱,只有老人做到一碗水端平,每个儿女心里边都舒服,大家也就都没有意见,所以从来没有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出过什么矛盾,即使家里有这么多的孩子。一个心态摆正会处理家庭的老人是和睦的秘诀。”我又问到,“那老太太会不会偏袒其中一个经济能力不好的孩子呢?比如说让经济条件好的多出点,经济能力不好的就少出或者不出钱?”阿姨说“没有,老太太就是会平均摊,其中经济不好的那个哪怕是出去借钱,也要出这个钱,为什么这样处理呢,老太太说了,其一经济能力不好,但也是你的母亲,就该孝顺,有了赡养老人的压力他才会有赚钱的动力,不能产生依赖别人的思想,总指望别人多出钱心生懒惰思想,其二,为了偏袒其中一个孩子的家庭,那其他几个孩子的家庭里就会闹矛盾,一大家子就会不和睦,得不偿失”“老太太真是人间大智慧呀!”我很敬佩的说,阿姨的这一句话,让我突然悟到了,一个兄弟姐妹多的大家庭,和睦的根源就在于家里的老人不和稀泥,不偏袒,才是家和万事兴的根基,要不有句几千年的老话讲的好“父母就是家中龙,越是偏谁谁越穷”的经典道理,就是讲的被老人偏爱的子女往往因过度依赖、缺乏独立能力而陷入贫困‌,而未被偏爱的子女则可能因自我激励获得发展。 我又很好奇的问道,关于家庭的金钱归谁管理的问题。阿姨很自豪的说“我们家里有多少钱?你叔叔一点数都没有,他从结婚就把工资卡放到我这里了。需要花钱的时候就跟我要,基本上我们天天在一块,付钱的时候我就直接付了,他对我很信任也很放心。”哇塞,怪不得两口子能够一直和睦地生活到这么大的年龄,俗话说得好“夫妻不共财,必定不同心。”夫妻共财才能长长久久。 所以说对于夫妻相处之道,其实我们的先辈们早就总结出来了很多的经验,其中最精辟的就是“父爱则母敬,母敬则子安,子安则家和”,所谓夫妻夫妻,夫在前妻在后,先有好丈夫,再有好妻子”这一观点强调了婚姻中丈夫的引领作用和双方责任的动态平衡‌,但要避免绝对化,婚姻的幸福取决于双方是否愿意持续投入理解与爱‌,而非机械的先后顺序,双向奔赴的爱,才有意义! 最后祝愿各位都有幸福美满的婚姻!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