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否定他人,是一种

每个人身边都有喜欢否定别人观点的人,这种脱口而出的否定,也分轻重,有些只是一种幽默的表达,可以活跃气氛,又或者只想适度地保护自己的边界。反驳别人不是心理疾病,是人群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反驳别人的习惯,只是浓度的多少而已。 心灵的三种状态“小我”“本我”“无我”中,“小我”占据着核心地位,支配着普通人99%的时间。“小我”是脆弱虚荣的,它是构成“我是谁”最核心的部分, 它不允许自己受一点点伤。所以,“小我”会在潜意识里支配我们的动机和行为,会让我们莫名其妙地抬杠,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否定别人,从而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因为,反驳别人可以带来一个潜台词——我比你强,这句话可以极大满足虚荣心,这正是“小我”最好的口粮。但过度的病态的反驳,会滑向“反驳型人格”,使身边人不适,严重影响社交关系(实不相瞒,因为一个朋友的反驳型人格,博主刚刚经历了一次静默的断崖式绝交……)。反驳型人格经常会让谈话陷入僵局。因为无论你和他说什么,他是否赞同,哪怕他的意思和你的一样,他也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再说一次。他们的反驳并非出自事实和逻辑的考量,更多的是出自情感和自我立场的主张。他们常常会在争论中情绪化,使得原本简单的交流变得复杂而紧张。所以和反驳型人格讨论事情是一件风险系数很高的活儿,因为有时候你会被迫怀疑人生。反驳型人格就像被关在黑暗狭小封闭空间里的小人儿,挥舞着一把劣质的,他自认为是武器的东西,试图保护自己。这把“劣质武器”就是他们对任何人说出的任何事时的第一反应:“不不不不不不”“不是这样的”“你说得不对”……之所以说它“劣质”,是因为在一系列否定词之后,你听不到任何支撑这些否定的实际观点:你说今天雨下得好大,他说不对,没有某年的那场雨大。你说肚子好饿赶快点菜,他说不不不不不,你就是没吃早饭。你说出来玩比较喜欢张弛有度的节奏,他说不不不,你就是喜欢做累得要死的特种兵。他们反驳的不是你的观点,他们甚至都没有能力认真听完你到底在说什么。他们反驳的也不是你这个人,他们对任何人都这样。他们反驳的是那个窒息、黑暗、危机四伏、狭小的内心世界。反驳型人格的养成与童年遭遇、原生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从小得不到认可,不允许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做什么都是错。 每天看着父母肆无忌惮地数落别人的不是,一副全世界就他们最精的嘴脸 。长大后,这个孩子要么一直维持着“儿童心理状态”,做事唯唯诺诺,自卑胆小,希望一辈子躲在父母的庇护中。要么接过“父母心理状态”的衣钵,开始扮演父母的角色,总是用挑剔不满的态度来审视身边人。显然反驳型人格是后者。他习得了站在他父母的角度去处理事情的本领,用反驳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无论对方说的对不对,他都要走一套他的流程,这样他才会感觉到安全。他们的反驳和婴儿的啼哭、孩童的尖叫,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我在这里!请你看看我!这是他们用于自保的防御模式。哪里有最深的恐惧,防御就会在那里产生。他们的自我很弱小,为了维护这个弱小的自我,他们只能不认可他人。因为一旦认同了他人,他的自我就消失了。反驳型人格虽然不讨人喜欢,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也是受害者,需要给予更多的肯定与支持。与这样的人聊天你得先让自己平静,急脾气的人慎重,容易气到自己。用平常心来对待他的每次反驳,尝试通过不一样的话语和引导方式来让他明白,你和他不是对立的,你们的观点一致,立场一致(此处也是博主自己的事后反思)。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内心状态,这样才能让他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反驳型人格并没有那么十恶不赦,他们只是抓错了武器的孩子。而作为只是偶尔会反驳一下别人的普通人,我们要接纳这种“反驳心理”的正常性。正视“小我”,它是为我好,但也要警惕“小我”,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不要被“小我”的情绪轻易影响。当我们从“小我”中解放出来,才会体会到平静,体会不到被情绪支配带来的快乐。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