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当我们激烈指责他人自私、冷漠、无能时,这种情绪强度往往暴露了内在的伤口:就像照镜子时突然发现脸上有污渍,第一反应却是愤怒地擦拭镜面。 ☣️荣格所说的阴影理论在此显现:我们激烈对抗的,常是自我压抑的人格碎片。 ☣️有时候,面对某个人,有没有一看见他就有想干架的冲动? 其实“你指责的每一个对象,都是你无法接纳自己的投射。”荣格在《红书》中写道:“你遇见的每个人,都带着你尚未认识的自己。”恰能诠释“指责即投射”的心理机制,当我们激烈批判他人时,往往是在与内心未被整合的阴影共舞。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揭示:人天生具备将内在冲突外化的防御本能,就像刺猬用尖刺指向外界,实则为保护柔软的腹部。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中提出:“所有激烈的道德审判,都暗含审判者的恐惧。”正如厌恶伴侣优柔寡断的人,可能正在压抑自己生命中的迟疑时刻;痛斥社会浮躁的群体,或许从未正视过内心喧嚣的欲望。这种指责如同镜厅中的无限反射,每个批判对象都是自我碎片的重组。 ✴️当你说“他让我愤怒”时,不妨将手指转向胸口,那里是否藏着未被接纳的软弱?未被原谅的过错?或是渴望通过指责他人来获得道德豁免的隐秘愿望? ☯️下一次,请试着对着镜子说:我看见你的______,我接纳这是人类共性。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