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欺凌的游戏》一书中,作者菲利普·阿伊姆博士将欺凌行为分为三种主要冲突类型 第一种支配型欺凌(贬低他人以提升自己地位)欺凌者通过贬低、羞辱他人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或控制力。 比如:孩子因穿着普通被同学嘲笑:“你的衣服太土了,像地摊货!” 孩子因家庭条件一般被贬低:“你爸妈真穷酸!” 第二种幽默型欺凌(以取乐为目的的嘲笑) 欺凌者通过嘲笑他人的外貌、行为或特征来取乐。 比如:孩子因发型被同学讥讽:“你的发型像鸡窝!” 孩子因身体缺陷被模仿:“你走路的样子真滑稽!” 第三种受过伤害型欺凌(因自身创伤而报复他人)欺凌者因自身曾受伤害(如家庭问题、被忽视等),通过攻击他人发泄情绪。孩子因被误解而遭到报复:“上次你告老师,这次我要让你倒霉!” 孩子因他人嫉妒被排挤:“你不配和我们一起玩!” 在萨提亚模式(Satir Model)中,一致性沟通强调在表达时兼顾自我、他人和情境的平衡,通过真诚、尊重的态度建立联结,而非对抗或压抑。针对欺凌场景,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以下方式理解和回应对方:萨提亚模式的核心理念 1. 关注“自我”:觉察自己的感受与需求,不否定情绪(如愤怒、难过)。 2. 关注“他人”:尝试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潜在情绪或需求(如渴望关注、发泄痛苦)。 3. 关注“情境”:用中立语言描述事实,避免攻击或贬低对方。 针对三种欺凌类型的具体应用 1. 支配型欺凌(贬低他人)理解对方: 欺凌者可能通过贬低他人获得控制感或掩盖自身不安(如害怕被超越、缺乏安全感)。 一致性回应示例: 事实描述:“你刚才说我穿得土。”(客观陈述,不激化矛盾) 表达感受:“听到这句话,我有点难过。” 联结需求:“或许你觉得这样说话很有趣,但我不喜欢被这样评价。”(既维护自己,也暗示对方反思) 与孩子练习: 角色扮演:家长扮演欺凌者说“你爸妈真穷酸!”,孩子练习回应: “你说我家穷(事实),这让我不舒服(感受)。不过我不觉得穷是丢人的事,我爸妈很努力工作(联结价值观)。” 2. 幽默型欺凌(嘲笑取乐)理解对方: 欺凌者可能通过调侃他人融入群体,或缺乏共情能力,将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上。 一致性回应示例: 接纳情绪:“你刚才笑我的发型像鸡窝,这确实挺搞笑的。”(先化解攻击性) 表达边界:“不过我不喜欢被这样开玩笑,下次可以换个话题吗?”(明确需求,不带指责) 与孩子练习: 幽默+真诚练习:孩子被嘲笑“走路像企鹅”,回应: “哈哈,企鹅很可爱啊(接纳幽默)!但我走路是因为腿受伤了,你这样说我有点尴尬(表达真实感受)。” 3. 受过伤害型欺凌(报复行为)理解对方: 欺凌者可能因自身创伤(如家庭暴力、被孤立)将痛苦转嫁给他人,攻击行为背后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一致性回应示例: 共情联结:“你好像很生气,是因为我之前告诉老师那件事吗?”(尝试理解动机) 设立界限:“如果我有错,我们可以好好说,但我不想被威胁。”(既开放对话,又保护自己) 与孩子练习: 换位提问:孩子被威胁“我要让你倒霉!”,引导回应: “你这么说,是觉得我伤害过你吗?(共情)如果有误会,我们可以聊聊;如果你只是想发泄,我现在要走了(界限)。” 综合应用:萨提亚沟通四步骤 1. 觉察情绪:先深呼吸,确认自己的感受(如愤怒、害怕)。 2. 描述事实:“你刚才说我……”(避免主观评判)。 3. 表达感受与需求:“我感到……,我希望……”(用“我”开头)。 4. 邀请合作:“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沟通吗?”(开放对话可能性)。 练习工具: 情绪卡片:制作“愤怒/难过/害怕”卡片,让孩子在冲突时选出当前情绪,再练习表达。 家庭会议:每周一次模拟冲突场景,全家轮流用萨提亚模式回应,互相反馈改进点。 关键点总结1. 不否定情绪:允许孩子承认“被欺负时我很难过”,而非强行要求“勇敢”。 2. 从“评判”到“观察”:将“你真讨厌!”转化为“你刚才骂我了”。 3. 培养内在力量:通过一致性沟通,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不成为下一个欺凌者。 通过萨提亚模式,孩子不仅能化解冲突,还能在复杂社交中保持心理健康,建立更平等的人际关系。家长需以身作则,在家庭沟通中率先使用这一模式,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