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负责描绘具体事实。孩子,负责自我觉察,就够了。

在我们平时跟孩子的交流中,去发现孩子语言、行为中的优点,看到这个优点把它描述出来。至于事情做与不做,他(她)认为自己优秀不优秀,让孩子们自己去“觉得”去吧!具体练习时可参考以下原则: 原则一:不加评判,尤其是那些很不具体的抽象词。比如:好,棒,能干,优秀,美,漂亮,帅,聪明,孝顺、乖、厉害...(以及它们的反义词)这些词儿,别说看见了,连表扬的作用都起不到。对青春期,尤其是已经厌学在家的孩子来说,这些词儿多少带着一股虚伪劲! 原则二:描述你具体看到的画面,做个描写小能手。与其说:“哇,宝贝儿,你画得太好了!”不如说:“哇,让我看看,虽然妈妈不太懂画...但是我看起来构图符合黄金分割的审美,看起来比放正中似乎更灵动一些。色彩用的是大面积的橘色和少部分蓝色,对比很强烈,也不刺眼。” 原则三: 让孩子感到自己对他人(家庭、学校、团队)有用。与其说:“我女儿真能干,都会拖地了。”不如,先来个抱抱,然后说:“感谢宝贝儿,你帮妈妈分担了一部分家务,给我省了不少力呢!” 原则四:用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让孩子潜移默化地用成长型思维看问题。与其说:“哇,我家宝贝越来越牛了!我为你骄傲!”不如:“我看到你最近一直很努力,考试虽然不决定什么,至少是对你努力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你身上这份韧性和求知欲让我们骄傲,甚至佩服!”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原则五:人和事分离、人和人分离。与其说:“跟好朋友吵架了,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儿吗?你们都是好孩子,过几天就没事了。”不如说:宝贝儿,你现在是有点生你好朋友的气对吗?妈妈以前跟好朋友闹别扭也会伤心,但过一阵子就好了。后来我发现,我们吵架并不是因为我不够好,而是朋友和朋友之间总是会有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吵架也是一种沟通呢!吵完这次,下次我们就不会再为这个问题而争执了。 原则六:发自真心,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否则就是控制。个人认为如果是由衷的赞叹,哪怕是表扬也无所谓。假表扬就是控制,因为你想让他(她)被你摆布,比如复学啊,比如走出房门啊,比如看书、做作业。而由衷的赞叹,只是发自真心,是掩饰不住的,孩子也能感觉到。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