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诉说里,有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她都在诉说丈夫的种种不是。但她同时又能看到丈夫对她和家庭的付出。
其实,这种状态的背后往往藏着一段糟糕且固定的相处模式,而其中常见的会有两种角色——一个“既要又要还要” 的高需求者和一个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的“巨婴”。
-01-
矛盾循环:“高需求者” 与 “巨婴” 的困局
在糟糕的相处模式中,“高需求者” 往往对伴侣抱有近乎苛刻的期待。
他们希望伴侣既能像父母般耐心周到的照顾自己的日常起居,又能化身浪漫的恋人制造惊喜和仪式感,还得是事业上的得力干将充当家庭的经济支柱。
其中对情感的需求可能会更高一些,希望对方能时刻读懂自己的所有情绪和未曾表达的真实需求。
这种“既要又要还要” 的心态,本质上是将自身的不安全感、未被满足的需求,全部投射到伴侣身上,试图通过对方的付出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而与之相对的“巨婴” 型伴侣,并非指单纯的幼稚,而是在情感与问题处理能力上的极度不成熟。
他们遇到矛盾时,要么像鸵鸟一样逃避,直接摔门而出;要么像孩子一样推卸责任,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或伴侣身上。
比如,当家庭经济出现压力,“巨婴” 型伴侣不会主动思考解决办法,而是选择抱怨事业上遇人不淑、家庭责任的拖累,却从不反思自己在事业发展上的懈怠。
这两种角色相遇,就像齿轮卡进了异物,根本不可能正常运转。
高需求者不断提出要求,却始终得不到满足;“巨婴” 面对压力选择退缩,进一步加剧对方的不满。
双方在这种互相拉扯中,陷入 “指责 — 逃避 — 更激烈指责” 的恶性循环,让每一次互动都变成对彼此的巨大消耗。
-02-
创伤累积:从情绪崩溃到生理抗拒
1.创伤应激障碍
在日复一日的糟糕互动中,负面情绪如同潮水般不断累积,逐渐催生出创伤应激障碍的雏形。
心理学中的创伤应激障碍理论表明,当个体反复经历严重的创伤事件,身心会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
在“高需求者” 与 “巨婴” 的相处模式下,每一次激烈的争吵、每一回冷漠的无视,都是对心理防线的一次冲击。而这种冲击,随着痛苦和激烈的程度加深,就会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疤一样,随时准备发炎。
比如,高需求者长期因为期待落空而愤怒指责,“巨婴” 伴侣则以逃避回应,这种循环往复的伤害,会让大脑将与伴侣相关的各种信号(声音、肢体接触、气味)标记为危险信号。
大脑的杏仁核区域会变得异常活跃,一旦感知到伴侣的存在,就会迅速触发 “战斗或逃跑” 反应,导致身体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胃部痉挛等不适症状。
就好像小时候当我们听到父母喊我们的全名时,哪怕再平静的语气,我们也会瞬间紧张恐惧。
因为我们知道,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这个开场白一旦出现,不管父母一开始如何克制,不管我们如何辩解,可能都会以暴风骤雨般的暴揍收尾。
2.“习得性无助”
在持续无法改变糟糕相处状况的过程中,双方都会逐渐产生一种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善关系的认知。这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中叫做“习得性无助”。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实验中的狗,在多次尝试逃脱电击却无果后,即使笼门打开也不会再尝试逃跑,选择被动忍受。
在亲密关系里,被指责的一方一次次努力却始终得不到认可,指责的一方反复提出要求却不断失望,双方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这种无助感会进一步削弱改变现状的动力,使得负面互动模式更加固化。
3.“鬼打墙”的形成
当创伤应激反应与习得性无助不断叠加,生理性厌恶便逐渐成型。
身体为了自我保护,就会将对伴侣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直接的生理排斥。
我有一位朋友曾跟我描述她的“巨婴” 丈夫总在她加班到凌晨时提出无理要求,被拒绝后就阴阳怪气冷嘲热讽。
无数次这样的场景后,她不仅在心理上开始极度排斥丈夫,甚至听到他转动钥匙开门的声音,胃就会开始不自觉地痉挛;当他靠近说话,扑面而来的气息都让她感到恶心。
这正是长期的创伤和压力导致大脑建立起强烈的负面条件反射,让身体对伴侣的存在产生了本能的抗拒。
-03-
破局之路:重建关系的可能性
要想打破这种困局,并非不可能。
1.直面自己在关系中的角色
高需求者需要理清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核心需求究竟是什么,并深刻清晰的认识到“人无完人”,这世上不可能有人能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
然后学会将安全感建立在自身成长上,通过发展兴趣爱好、提升自我价值,减少对伴侣的过度依赖。
“巨婴” 需要意识到,作为伴侣的责任不仅仅是“养活”或“存在于”家庭,认识到所有的关系都会出现“问题”,而“问题”只有主动去“解决”,它才会消失。要学会承担责任,从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开始,逐步培养应对矛盾的能力。
2.尝试角色转换
如果你在关系中,过去一直处在“主动出击”“主动沟通”“努力挽救”的角色,那么试着让自己成为“关系中的被动者”。
“放弃沟通”并不是“放弃关系”,而是因为你的“沟通”有问题,所以在你能熟练掌握真正的“沟通技巧”前,可以先学会闭嘴。
如果你在关系中过去一直处在“逃避者”,那么试着主动关心对方,主动示好。(当然,逃避者一般不会点进来看这篇文章,看了也大概率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以,基于“谁痛苦谁改变”的原则,我希望高需求的朋友们,先改变自己,因为“谁改变,谁受益”)
3.建立新的沟通模式
固有的模式一定是因为“用错了方法”,所以才会“沟通无效”。
可以尝试“非暴力沟通”,用 “我感到…… 因为…… 我希望……” 的句式代替指责,比如:“我感到很疲惫,因为今天工作压力很大,我希望你能分担一些家务”。这种表达将重心放在自身感受与需求上,减少对方的防御心理。
如果关系已经陷入僵局,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也是较为明智的选择。他们能通过系统的方法,帮助双方梳理问题根源,修复情感创伤,重建健康的相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