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 焦虑 是个体内心超我与本我的失衡

根据弗洛伊德心理学来分析,人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形态,当超我太强大时,人们往往会过于自责,过于追求完美主义,道德感极高,这种道德准则的化身会持续压抑本我的原始需求,因此难以放松和享受生活。 比如:当本我想要休息,快乐时,超我却不断用"必须优秀""不能出错"等规训自我鞭策:如果你躺平了,别人就会看不起你,如果你不工作你怎么赚钱?不工作不赚钱你未来会怎样怎样…… 内心极度渴望追求真实自我,追求快乐,超我却强化外界评价,让你过度的在意外界的评价,两者的持续对抗迫使你陷入一种既不敢躺平又无法真正快乐的困境里。 特别是你的行为和内在的追求总是脱节的时,你内心追求纯粹简单的快乐,但你却充满恐惧和焦虑的原因。 那强大的超我过度发育是如何产生的? 可能是始于童年期的生存适应。在动荡或不稳定的成长环境中,孩子为获得父母关爱,不得不压抑真实需求来迎合期待,逐渐形成"表达自我=失去爱"的认知模式。 比如:以前我们被父母责备着要听话,要乖,被老师恐吓着,高考是改变人生的唯一机会,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不能被人讨厌……。 成年出社会后,这种压抑演变为对各类社会规则的过度内化:年龄焦虑、婚恋时限、职业规划等外在标准转化为严苛的自我要求体系,导致人生容错率趋近于零。 任何细微偏差都会触发生存恐惧,感觉高考,考研,考公,工作,伴侣……这些选项项好像选错一个,天就塌了。 总是被父母的要求或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规则来约束,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从而形成"过度思虑-行为僵化-更焦虑"的恶性循环 所以,焦虑的本质就是超我太强大了,压制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想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承认被压抑的本我需求,允许情绪自然流动,想哭你就哭,想笑你就笑,理解休息与快乐是正当权利而非道德瑕疵。 其次调整认知视角,将"害怕出错"重构为"成长契机",用"容错思维"替代"完美主义"。 其实人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脆弱,它容错率大到你难以想象,所以没必要让超我过度苛责自己,给自己一点释放空间,当本我过度放纵时,在适当启动超我调节功能。 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一切发生,学会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一个快乐的点。 最后在自我接纳中实现"带着焦虑前行"的生命状态,将恐惧能量转化为成长动力。正如冯唐说的:“人生不过两笔,一笔写执着,一笔写放下。”焦虑,就像一场自导自演的悲剧。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