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改变不了任何人,除了你自己。 大家一定要记住,成年人只做筛选,不做改变,因为你是改变不了任何人的,你改变不了你的伴侣,改变不了你的孩子,改变不了你的父母,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当你改变了,这个世界就变了。 但是有很多人就是喜欢在关系里扮演那个拯救者的角色,尤其是面对你最亲近的人,但凡看到他们身上有一些由于过往经历所导致的问题的时候,你总是想着去纠错,帮助对方脱离苦海。你把这个当成你的个人责任了。 你认为你爱他,你是他的家人,你就有义务帮他去变好,但是现实情况是你吃力不讨好。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受助者恶意,当一个人他无边界的对另外一个人好的时候,就会激发出受助者人性中的恶。 那么当对方习惯你的帮助,习惯你的拯救,他就很可能开始依赖你,但凡遇到点什么问题,他都会去找你,等着你帮他解决。 可你不是万能的呀,当你不能去满足他的时候,他就会反过来指责你,甚至是怨恨你,而你在想改变对方这个过程里,也将自己的精力给消耗殆尽了。 我们每个人的能量都是守恒的,你把自己有限的能量分给对方,就意味着你要牺牲自己的感受,让渡自己的利益。当付出没有得到回报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产生不平衡,觉得自己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他,他怎么就不识好歹呢? 然后每天你就活在痛苦和怨恨里边,由此而来的就是高度的控制,我们想改变对方变成了你的一种执念,而对方越不想做什么,你就越要求对方去做。 可能你本来只是让他改变某一件事,但是执念会让你处处都想管他,把他变成你理想中完美的人,这个就直接会触发他的逆反心理,开始和你对着干,直到你们的关系走向崩裂。为什么你会把拯救对方当成自己的责任? 我们首先要清楚一点,总想改变对方是最典型的边界不清晰的表现,而我们站在心理学的角度,边界感的不足,要么是你过往的经历里面得到的太多,要么可能就是缺的太多。 就比方说你的父母很爱你,但是这种爱是一种溺爱,如果你想要什么,父母都满足你,为你包办一切,那么你最基本的独立和边界意识就没有树立起来。 你在耳濡目染之下就习得了这种关系模式,就会觉得爱一个人是不分你我的,把让他变得更好当成你义不容辞的一个责任,然后在关系里就重复这种入侵式的共生关系式的爱。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你可能经历一些童年上的创伤,导致你内在很匮乏,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 所以很多时候你会试图去拯救另一半,你通过帮助他来看到自己的价值,也确定自己是可以被爱的,自己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你在通过去拯救别人来弥补那个匮乏的自己,你拯救的其实只是你自己而已。 所以大家明白了吗?即使你在打着为他好的名义,但是本质上都是一种很自我的表现,而一个自我的人,在所有的关系里,就是过度的付出,然后过度的索取,过度的控制,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的内耗、焦虑和痛苦。 阿德勒之前有一句话,一件事由谁来担结果,那就是谁的课题。海灵格也有一句话,叫谁痛苦谁改变。我们把这两句话结合起来,假如对方人格上有什么缺陷,他有什么短板,那最应该痛苦的就是他,要改变的也是他。 如果说因为你看到他痛苦,你也变得痛苦了,你要改变的就是学会怎么分清什么是他的,什么是你的,而不是直接去背负他的苦难,替他负重前行。 学会课题分离,不要介入别人的课题,不介入他人的因果,而是更多的去专注于自己,关爱自己。记住,改变别人是内耗,改变自己才是真的成长。 当你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能接纳和认同自己的时候,你也会越来越能接纳对方,能理解并且看到对方的情绪和他不愿面对的恐惧。 那么这么一个充满着抱怨环境之下的改变就在悄然间发生了,毕竟我们都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