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常被视为体制外人的敏感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职业发展方面 - 职场竞争压力增大:35岁时,体制外的人面临着年轻一代求职者的竞争。年轻人往往具有更高的学历、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且薪酬期望可能相对较低,这使得35岁的体制外人在职场上的优势逐渐减弱,晋升空间也可能受到限制。 - 职业转型困难:随着年龄增长,35岁的体制外人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但可能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此时若想转换职业方向,会面临诸多挑战,如需要重新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行业规则等,且成功转型的机会成本较高。 生活压力方面 - 经济压力增加:35岁左右的人群通常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需要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如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费用、老人赡养费用等。而体制外工作的稳定性相对较差,一旦面临失业或收入减少的情况,可能会对家庭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会感到经济压力倍增。 - 生活状态变化:35岁时,人们的身体机能可能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健康问题逐渐增多,同时生活中的各种琐事也会增加,如家庭关系的维护、子女的教育问题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心理状态,使人对未来感到焦虑和不安。 社会观念方面 - 年龄歧视: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35岁以上求职者的年龄歧视现象。一些用人单位认为35岁以上的人可能存在精力不足、学习能力下降、难以适应新变化等问题,因此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择年轻的求职者。这种年龄歧视的观念使得35岁的体制外人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职业危机感。 - 社会期望压力:在社会观念中,35岁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应该取得一定成就的年龄。如果在体制外工作的人在这个年龄还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职业高度或经济水平,可能会感到自己落后于同龄人,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