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用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的案例。来访者是一位28岁的男性,小林(化名)。他因为反复洗手、检查门锁等行为困扰多年,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初次见面时,他显得焦虑而疲惫,双手微微颤抖,眼神中透着无助。他说:“我知道这些行为没有意义,但就是控制不住,越想停下来就越忍不住。”我告诉他,森田疗法或许能帮助他与这些困扰和平共处。 森田疗法的核心理念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它并不试图直接消除焦虑或强迫行为,而是帮助来访者接受这些感受的存在,同时将注意力转向行动本身。治疗分为四个阶段:绝对卧床、轻作业、重作业和社会实践。我决定从小林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引导他进入这一过程。 第一阶段是绝对卧床。我让小林在治疗初期完全放下对强迫行为的抗拒,允许自己去感受焦虑,但不采取任何行动。起初,他非常抗拒,担心自己会“失控”。我告诉他:“焦虑就像潮水,你越是挣扎,它越会把你卷入漩涡。不如试着让它来,看看它究竟能把你怎样。”经过几天的练习,他开始意识到,焦虑虽然强烈,但并不会真正伤害他。他第一次对我说:“原来我可以和这些感觉共处。” 第二阶段是轻作业。我让小林开始记录每天的强迫行为,但不再刻意阻止它们。同时,我鼓励他每天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整理房间、阅读或散步。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他逐渐将注意力从“控制”转向“行动”。小林告诉我,当他专注于整理书架时,强迫洗手的冲动似乎变得不那么强烈了。 第三阶段是重作业。我引导小林逐步增加日常活动的复杂性,比如参与社交活动或完成工作任务。他开始尝试与朋友见面,尽管仍然感到焦虑,但他学会了将注意力放在对话内容上,而不是自己的手是否干净。他笑着说:“我现在更在意朋友说了什么,而不是我的手有没有问题。” 最后是社会实践阶段。小林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并尝试减少洗手和检查门锁的频率。他逐渐发现,生活并没有因为他“放松警惕”而变得危险。相反,他感到自己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他说:“我现在不再和这些强迫行为较劲了,而是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三个月后,小林的强迫行为明显减少,他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与焦虑共处,而不是被它控制。森田疗法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消除痛苦,而是学会在痛苦中找到行动的力量。作为咨询师,我感到无比欣慰,也更加确信,每个人都有能力与自己的困扰和平共处,只要我们愿意放下对抗,拥抱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