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认知决策过程中,“锚定效应”广为人知,它指人们在做决策时,易受第一信息或初始值的影响,就像船被锚固定位置一样。而与之相关,却鲜有人察觉的“锚定迁移效应”,正悄然塑造着我们的思维路径。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走进一家电子产品店,原本只想随便看看耳机。店员先向你展示了一款高端耳机,售价2000元,音质、材质堪称顶级。这款耳机成为了你心中关于耳机价格的“锚”。随后,店员又拿出一款价格1000元的耳机,介绍其性价比超高。相比之前2000元的“锚定”产品,这款耳机瞬间显得十分划算,尽管它可能超出了你进店时的心理预算。这便是典型的锚定效应在起作用。 然而,“锚定迁移效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当你离开这家店,走进另一家时,心中已然带着刚才1000元耳机性价比高的印象。这时,新店员展示一款500元的耳机,从绝对价格看,它比之前两款都低。但由于之前形成的锚定印象已迁移至此,你会不自觉地以1000元耳机为参照,觉得500元的这款在品质上可能大打折扣,哪怕它实际性能也不错。 这种效应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倾向于简化认知过程,依赖已有的认知框架。一旦初始锚定形成,后续的判断便在这个框架内微调,即便进入新情境,原有的锚定印象也会迁移过来,干扰新的判断。 在消费场景之外,职场谈判、人际交往中也常能看到“锚定迁移效应”的影子。例如在薪资谈判时,若应聘者首次提出的薪资要求较高,即便后续雇主做出一定妥协,给出低于最初要求但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资,应聘者也可能因最初锚定的高薪资迁移影响,觉得未达预期。 了解“锚定迁移效应”,能让我们在生活与决策中更加清醒。当面临选择时,意识到初始信息可能带来的锚定及后续迁移影响,学会独立思考,重新审视判断依据,避免被无形的认知枷锁束缚,做出更理性、准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