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在不断的寻找外界的支持和安慰,但真正能让我们内心深处感到平静的和力量的,并不一定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当自己的父母。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母爱和父爱的双重滋养,而这两种爱的缺失往往会让我们在心理上感到遗憾。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关爱你,你总觉得内心缺了什么?那种内在的空虚其实来源于“自我母育”与“自我父育”的缺失。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自我母育”与“自我父育”。他们分别应对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母爱和父爱的需求。 自我母育:简单来说就是你要学会像母亲一样爱自己,给予自己足够的关怀,温暖和情感支持。当一个孩子从母亲那里获得了足够的爱和照料,他会发展出自我同情,也就是能原谅自己,理解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不轻易对自己苛责。 自我父育:是指父亲那样给自己力量纪律与保护父亲不仅仅是温暖和陪伴,更重要的是他给予了我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当父亲的角色在我们心目中充分存在时,我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持界限,对抗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自我同情与自我保护,这两者其实是协同共生的,我同情是我们康复的归宿,他让我们能够面对过去的伤痛不再逃避,而自我保护。作为这周避风港的基础,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建立起界限,避免被外界的伤害侵蚀。 失衡的父母角色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 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母育和自我父育,他的内心往往会陷入极度的不安与恐惧。中心理学家曾提出人的基本需求,包括爱与安全感,而这两者正是由母亲和父亲给予的。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缺少母亲的温暖和照顾,他可能会缺乏足够的自我同情,甚至可能对自己的缺点错误充满批判和羞耻,而如果没有父亲的引导和保护,他的自我防御机制就无法有效启动。面对外界的伤害时,他往往会感到无力和迷茫。 这种父母角色的缺失不仅仅体现在童年阶段,他会延续到我们成年后的心理。状态,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常常感到空虚无助,甚至害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你没有一个足够坚定的内心依靠。 💓自我同情:疗愈的起点: 如果你正在经历一段情感上的低谷,或者感到内心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我想告诉你,你是值得被温柔对待的,你是值得被爱和被接纳的,而这份爱最重要的来自于你自己。 自我同情是治愈的起点,当你能够像母亲一样对待自己温柔的接纳自己的缺点过去的伤痛你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心理上的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就是你内心的康复之地,让你能够在伤痛中找到片刻的安宁。 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格林曾提到,自我同情并不是对自己的纵容和放任,而是一种理解和支持,在你遇到挑战时能够对自己说没关系,大家都会有不顺利的时候,我会尽力,哪怕失败了也不全是我的错。这种态度能有效减轻你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和批判,帮助你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波折。 💓自我保护:建立内在的强大边界 自我保护是对外界伤害的第1道防线,它并不是封闭自己,而是学会如何在生活中设立界限保护自己的心理空间。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焦虑和压力,正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有效保护,导致外界的干扰和冲突侵蚀了我们的内心。 如果你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你可能会在遭遇压力和挑战时感到无力,甚至把自己所有的情绪都暴露出来,不加以控制。反之当我们内心有了父亲般的力量,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我们就能在外界的挑战中保持冷静并且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我保护不仅仅是拒绝别人侵犯你,还包括拒绝你自己内心那些消耗你打击你的负面情绪,你要学会。对自己说,我有能力保护自己,不允许任何外界的负能量侵入我的内心。 💓如何做自己的父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开始做自己的父母呢?以下是几个简单的步骤帮助你在内心中建立起自我母育和自我父育的力量。 1.关爱自己。像母亲一样温柔的关心自己,当你感到累时,给自己一些休息的时间,当你感到伤心时,允许自己去流泪,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怀抱,允许自己不完美。 2.设立界限。像父亲一样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对不合适的人和事儿说,不。让自己陷入无谓的冲突和压力。 3.自我疗愈。自我同情是疗愈的关键,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你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原谅自己,重新找回对自己的爱与支持。 4.提升自信。通过实践自我保护,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不再轻易受外界评价的。影响,你拥有内在的安全感,不怕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疗愈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时间耐心与勇气,做自己的父母并不是让你放弃对他人的关爱,而是让你明白,首先你要成为自己最强大的支持者和庇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