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孩子自残,家长往往震惊又痛心。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孩子内心痛苦无法言说,只能通过极端行为发出的“呼救”。面对这种情况,家庭能给予的支持至关重要。 倾听与理解是第一步。孩子自残绝非“矫情”,而是深陷情绪泥沼。家长应找个安静、放松的环境,平和地表达关心,比如“宝贝,我知道你最近很难受,愿意的话,和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引导孩子倾诉。别在孩子倾诉时急于评判或打断,用专注的眼神、适时的点头给予回应,让孩子感到被接纳。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慢慢敞开心扉,释放内心的痛苦。 接纳孩子的情绪,不指责不否认。孩子自残是在释放负面情绪,家长若一味指责,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为什么要伤害自己”,只会让孩子更加自责、封闭。家长要明白,愤怒、悲伤、无助都是正常情绪,要和孩子说“你的感受都是真实的,无论什么情绪,爸爸妈妈都和你一起面对”,帮助孩子认识、接纳情绪,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家都是温暖的避风港。 营造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深远。家长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冲突,减少家庭压力源。多组织家庭活动,像一起看电影、外出野餐,增进亲子关系。在家庭中建立民主氛围,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比如周末活动安排、家居布置,增强孩子的归属感与价值感,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修复内心创伤。 寻求帮助也不容忽视。若孩子自残情况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家长自身也可参加心理健康讲座、阅读相关书籍,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应对策略,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孩子自残是家庭与孩子共同面临的挑战。只要家长用心倾听、接纳情绪、营造温暖家庭,必要时借助力量,就一定能帮孩子走出阴霾,重获健康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