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能力

我们在感知周围事物时,内心总会有一种想要定义它的冲动,希望用一个确切的词汇来概括这个事物究竟是什么。一旦成功地用词语将其标识,我们对这个事物的感知就会变得更加稳定和确切。就好比当我们仰望天空,看到一朵形态奇特的云彩,可能一瞬间就觉得它像一匹奔腾的骏马,而且随着我们的凝视,这种相似感愈发强烈。 人们在感知外界事物的过程中,并非孤立地接收信息,而是会不由自主地依据过往的经验来对其进行解读,并通过语言将感知的结果表达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以图形认知为例,有这样一幅图,初看时,由于画面呈现出一只鸟正伸着脖子、展开双翅飞翔的形态,我们会自然地将它识别为大雁。然而,如果转换一下观察视角,把原本认定为大雁头部的地方看作尾部,而将尾部当作头部,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幅图看上去竟和喜鹊十分相似。再看另一幅头像图,第一眼如果我们将其识别为年轻女性,那是基于常规的面部特征认知。但倘若打破这种常规,把年轻女性的下巴当作鼻子,耳朵看作眼睛,脖子上的项链当成嘴巴,此时这幅图就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老妇人的模样。反之,如果最初我们认知到的是老妇人,当把老妇人的鼻子当作下巴,眼睛当作耳朵时,又能看到年轻女性的形象。这两幅图在不同观察方式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背后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语言提示。这充分体现了理解和语言标识在知觉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这正是知觉理解性的生动体现。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