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和父母不亲近

生活中有这么一群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小时候有什么开心的事,第一时间想要和父母分享,但长大后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会主动倾诉,甚至对父母没有分享欲和表达欲。回家时总是待不了多久就想离开,长时间不打电话回家,甚至面对父母的关心和问候也只是敷衍几句,明明知道父母很爱自己,但就是无法亲近,甚至有时候还会感到烦躁和抗拒。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父母,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情感隔离的模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依恋模式往往是幼年时期与父母的互动方式塑造的。如果小时候孩子向父母表达情绪时,父母总是缺乏耐心,敷衍回应,甚至打压批评。比如:别哭了,哭有什么用,你这点小事就受不了,以后怎么面对社会。渐渐的,孩子学会了沉默,学会了把委屈咽下去,学会了不再期待父母的理解。久而久之,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不是因为他们不想靠近,而是因为他们害怕再一次被忽视,被否定。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情感需求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被允许。这种模式会伴随他们成长,导致他们在成年后即使遇到困难或者情绪低落时,也不会主动向父母求助,而是选择自己默默承受。有些父母总是习惯性的以为你好的名义干涉孩子的生活,小时候他们控制孩子的学习、兴趣、交友,长大后他们干涉孩子的工作、婚姻、生活方式。比如,当孩子刚刚分享自己的想法,父母就急于发表意见,甚至批评否定你:你这样不行,还是听我的吧。你根本不懂社会的现实。这种过度的干涉会让孩子感到窒息,他们会逐渐意识到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会换来指责和否定,而不是理解和支持。久而久之,他们会下意识地减少与父母的交流,甚至在面对父母的关心时产生抗拒心理。很多父母常常抱怨,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就不愿意跟我聊天了?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亲密感是需要双向流动的,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在孩子小时候,很多父母并没有真关注过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多时候只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教育,批评甚至指责。孩子想分享自己的喜悦时,父母不耐烦的打断,孩子想倾诉自己的烦恼时,父母敷衍了事,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父母总是以权威压制。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上的,不是一方的高高在上,另一方的委曲求全。如果你发现自己和父母越来越疏远,请先问问自己,你是真的不想靠近,还是曾经被伤害的太深?孩子越长大越和父母不亲,并不是因为他们变了,而是因为他们失望了。真正的亲子关系从来不是养大了就好,而是需要持续的关心、理解和尊重。如果你是父母。请学会倾听而不是指责;如果你是孩子,也请试着表达,而不是逃避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