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紧张,是「自我客体化」了

在生活的诸多场景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公众场合发言时,双腿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声音也不自觉地发颤;参加重要面试,明明准备充分,却在面试官提问的瞬间大脑一片空白。如果是,那你可能正陷入“自我客体化”的泥沼,它是让你容易紧张的幕后黑手。 自我客体化,指的是个体将自己视为被他人审视、评价的对象,过分关注自己外在的表现、形象等,仿佛把自己当成一个物品供他人评判。这种心理状态一旦形成,紧张情绪便会如影随形。以职场新人小李为例,他刚进入公司不久,每次开会轮到自己汇报工作时,就会紧张得不行。他心里想的不是工作内容本身,而是同事和领导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表现,会不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这种对他人眼光的过度在意,让他在发言时频频出错,越发不自信。 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评价体系,如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绩效考核等,都在不断强化我们的自我客体化倾向。我们习惯用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时刻担心自己不符合这些标准。在校园里,学生们会因为考试成绩排名而紧张焦虑,觉得成绩不好就会被老师批评、被同学看不起。他们把自己当作被分数和他人评价的客体,忽略了学习本身的意义。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客体化同样会带来困扰。在社交场合,有些人总是担心自己的穿着是否得体、言行是否合适,生怕成为他人眼中的笑柄。这种过度关注他人看法的行为,使得他们无法放松地享受社交的乐趣,反而在与人交流时表现得小心翼翼、局促不安。 要摆脱自我客体化带来的紧张情绪,关键在于重塑自我认知。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当你准备在公众场合发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而是专注于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相信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就像知名作家JK罗琳,在创作《哈利·波特》系列时,没有被外界可能的质疑和否定所干扰,专注于自己的创作世界,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关注焦点。从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转移到关注自身的感受和成长。在参加面试时,把注意力放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与面试官的交流上,而非一味担忧自己的表现是否完美。每次经历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从中汲取经验。 打破自我客体化的束缚,摆脱紧张情绪,是一场心灵的自我救赎。当我们不再把自己当作供他人评判的物品,而是以积极主动的主体身份去拥抱生活时,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新的可能,曾经那些让我们紧张不已的场景,也不过是成长路上的小小插曲。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