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因为是父母,就可以翻看孩子的日记; 因为是情侣,就可以检查对方的手机; 因为是亲戚,就可以操心别人的对象,催别人生孩子; 因为是朋友,就可以屡屡借钱或者求帮忙,不帮就是不够朋友。 以上这些都是缺乏边界感的表现 那到底什么才是边界感呢? 心理学将边界感称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底线或者分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心理边界。边界画出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将你的内心世界和其他人区分开来,每个人都拥有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别人。 在亲情、友情、爱情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对方是自己最亲密的人,而忽略了边界感的重要性,但是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感。 为什么再亲密也要有边界感? 德国社会学家Wolfgang Sofsky在《隐私的防护》一书中写道:“除了轮子、犁和笔以外,墙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墙制造了距离,并且保护人们不受侵犯。”这里的墙就是一种边界,首要作用就是保护。 边界还具有区分功能:没有边界,我们就不能将两个东西分辨清楚,无法区分你的内心世界与我的有何不同,无法产生自我意识。 另外,如果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边界感,不仅会导致情感受挫,还会产生各种人际关系矛盾,无论是男女朋友,还是公司上下级、亲人之间没有边界感都会给人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压力,消耗彼此间的情分。 亲人之间,该有一屋之隔,对方不请,你不能进。 朋友之间,该有一言之隔,不要多言多语,惹出言语事端。 爱人之间,该有一线之隔,他是他,你是你,互相依靠,又各自成长,彼此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个体差异的存在和彼此的独特性。如果一方过度付出,另一方则容易成为不知感恩又不负责任的人,付出的越多越不被对方珍惜,甚至任意践踏你的尊严。 再亲密的关系,如果对人过度热情,时间久了,会让别人无法承受也无从回馈,而感觉想要逃离关系,也容易让人觉得你有什么不堪的想法,产生心里恐惧,继而想要冷淡躲避远离你。 如何建立健康的边界感? 1. 明确底线和原则 清楚地知道自己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这包括身体上、情感上和经济上的界限,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一旦对方越过这些线,就应该勇敢且真诚地表达出来,即使这可能会带来短期的不适或冲突。 2. 提高自我价值感,自我感受优先 边界感不清的人,往往自我价值感不高,想通过讨好对方渴望获得认同感。所以,我们最先要做的就是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有感觉不被尊重,要敢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做可以让你更有力量,也让对方知道你的界限。 3. 学会坚定的拒绝 很多人不愿意拒绝他人或者难以拒绝他人,认为拒绝他人是不好的行为。相反,我们需要意识到,拒绝他人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或当对方对你进行无理的指责时,要勇敢地说“不”。不要害怕拒绝,不要让他们的情绪影响你。 4. 保持付出与收获的平衡 边界感不清晰的人,对于付出和收获没有概念,也很少去计较恩怨得失。长久来看,他们一直在吃亏。而边界感明晰的人,心中会有着明确的得失概念,虽然不至于斤斤计较,但是会有一条警戒线,例如,如果连续向某人示好几次都没有得到回应的话,他们就会停止付出,而不会像边界感弱的人一样,越是得不到,越是投入更多。 5.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不随意干涉他人的选择,不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个人的独立和成长是一个需要终身修行的课程,放下自己的救世主情结,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尊重他人的命运。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做一个“见死不救”的人,这点要分清楚。 拥有边界感并不是自私自利的表现,相反,它是保护我们的尊严、时间、空间和精力的一种方式。维护自己的边界感有助于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在给予与接受之间找到平衡,在亲密与疏离之间找到和谐。如此,掌控自己,掌握生活,活出最体面、最精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