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手记内容已经得到当事人的许可,且文中人物皆为虚名。
李明和王强是多年的同学,毕业后都进入了同一家公司。有一次,公司有一个重要的项目招标,王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用一种创新的方案去投标。李明得知后,曾提出过不同意见,但王强觉得自己的方案更有优势,便没有采纳李明的建议。结果,投标失败了。当王强满脸沮丧地向李明倾诉时,李明忍不住说道:“我早跟你说过了,你就是不听!”王强听到这句话,原本失落的心情变得更加糟糕,他觉得李明不是在安慰他,而是在炫耀自己的正确,贬低自己的决策能力。从那以后,王强渐渐疏远了李明。这句话的杀伤力在于,它用 “正确” 碾压对方,利用了 hindsight bias(后见之明偏差)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当说出这句话时,对方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你蠢到连我的智慧都配不上。”从情感共鸣理论来看,人在困境中最需要的是共情而非指责。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会触发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让原本可能友好的沟通瞬间变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研究显示:
遭遇此类指责后,70% 的人会选择隐瞒后续决策,导致彼此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
如果我们想要避免这样的伤害,可以用 “当时确实很难抉择” 开启对话,然后再问:“如果重来一次,你觉得哪些地方可以优化?”
这样的方式,既承认了对方当时面临的困境,又能引导对方进行反思,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在指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