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一个残酷的真相,那就是每一段相遇的结局都是分离,没有任何人会永远属于你。所以如果你特别喜欢一个人,你会如何面对与他的分离呢?如果你的爱依赖于对方的回应,觉得没他不行,那你就会陷入痛苦的执念之中。那么什么是执念?你在一段关系里反复纠缠,大道理都懂,就是放不下,这就是执念。产生。执念有三个原因,且都并非源于真正的爱情。特别是第三点,请你认真听。第一,你之所以如此痴迷,大概率是因为付出了太多沉默成本。你宁可彼此继续消耗时光,任由痛苦不断发酵,也不愿意放手。什么是沉默成本呢?在经济学中,沉默成本指的是那些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金钱,时间,或经历。比如你去一个期待已久的景点,却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好玩,但你还是会选择继续游玩,只因觉得来都来了。又比如你想得到购物软件奖励的红包,不断找人砍价,找了几十个人后,最后仍差一分钱。但由于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和人情,你还是选择继续找人帮忙。你看,并非因为对方有多么独一无二,也不是你爱的有多深。你真正舍不得的,其实是自己在对方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爱意。你带着很高的期待,是未得到想要的结果,于是就从舍不得沉没成本转变成了一种不愿放弃的执念。第二,当这段亲密关系走向尽头时,你无法接受感情的终点是分离,无法容忍关系的破碎,是因为你难以承受一个因你而来的人,居然会离你而去。你急切地向他表达不满,抱怨、指责。但这些情绪本质上是一种防御,防御的是你无法接受那个不被爱的自己,就像父母对孩子,父母最深沉的爱,在于允许孩子拥有主体性。那些带有控制和绑架性质的爱,不过是在满足父母自身的焦虑和自恋吧。同样强行挽留要离开的人与爱无关,而是出于控制欲,而所有的控制都与自恋相关。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蔡格尼克效应。它指的是我们对先离开的人或事物难以放下这种执念,背后本质上是出于不甘心和内在的匮乏,所以才如此难以割舍。你也可以自我察觉一下,是不是仅仅因为他是那个先离开的人,一旦你认同他的决定,就意味着自己不够好,而不想让自我认知受损,也会成为你放不下的执念。第三个原因也是你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核心因素。实际上你放不下这个人,是因为你在这个人身上追求心理层面的自我满足,一方面是为了弥补缺失。你之所以会爱上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身上存在着能够弥补你,并让你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情感需求的特质。如果你在童年成长过程中曾被忽视,那么成年之后你就很容易被那些懂得察言观色、能言善辩且擅长表达爱意的人吸引,如果你的成长期极度缺乏他人的认可,那你就会更容易被那些给予你更多关注肯定和鼓励的人所打动。如果你从小一直关小懂事儿,内心压抑,就很容易被那些放纵自由的坏孩子吸引,这才是你对这个人这段感情上瘾的原因。另一方面,你从对方身上看到了理想的自我,你爱的这个人身上具备某种吸引力的特质,你就忍不住想要靠近。比如你是个懒散的人,非常渴望自律,那么你就很容易被一个自律的人吸引。如果你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但你会很容易爱上一个做事干练果敢抉择的人。这种追求理想自我的体验,会让你自动给对方戴上美化滤镜。这就是爱情的出期,也会无限放大这些你没有的特质,幻想他们无比完美,从而忽视其缺点,让自己产生迷恋情绪。而这两个方面都指向一点,是你无法自己爱自己,你只能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依靠别人的反馈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进而逃避自己,爱自己的责任。弗洛伊德说过,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和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掩埋了,有朝一日会以另外一种方式爆发出来。所以,你的执念只是你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投射到对方身上,误以为只有他才能拯救你,你放不下的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你内心无法自行填补的情感缺失。那么,如何放下执念呢?首先不要被沉默成本所拖累,人生需要做检查,生活需要断舍离,断掉不该有的关系,舍弃不该有的爱情。爱人是不辜负对方,独处时也别辜负自己。其次,不要害怕在爱情这道题上犯错,也许你对爱情的认知还停留在理想状态,会幻想小说或电影里那种不离不弃的感情。但真实的亲密关系不同于小说和电影,他更加立体复杂,无论好坏,试着去承受一切。真实的结局是打开安全性依恋的钥匙,而安全型依恋将是你获得幸福生活的秘籍。最后一点,让自身丰盈起来,不假外求不是他有多好,而是你给予的爱,给他加了滤镜。心理学的是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说过,为了避免对人性的失望,我们要首先放弃对人性的幻想。你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他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优秀,只是你的付出给他增添了一层厚厚的滤镜,让他显得特别真正珍贵的并非他这个人,而是你的喜欢,你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出现,也决定不了一个人的离开。你可以决定的是,拥有看到这份执念的觉知,带着这份觉知与世界建立联系,找到更多人生的意义。当你一次又一次穿越,痛苦,逐步填补每一步安全感一点点充盈起来时,你的执念就会放下,拥有告别的勇气去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