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不少关于亲子教育的案例,现在总结一下,做一个亲子教育的系列分享。 这是一个妈妈来电咨询的案例:孩子16岁,从14岁开始就在家里迷恋网络游戏,已经过去两三年了。刚开始是边上学边打游戏,近半年时间完全在家躺平,不愿意上学。妈妈跟他好话歹话说尽,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学校,只愿待在自己房间打游戏。妈妈咨询的目标是:如何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让孩子重返校园? 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需要理解任何行为背后的情绪指向。没有情绪感受的人不是正常人,因此需要先理解这位同学沉迷网络游戏的情绪逻辑。以下是我与妈妈沟通的过程: 老师:您觉得孩子在网络游戏中获得了什么情绪感受? 妈妈:他玩游戏很开心,能逃避学校压力,还能在游戏里得到关注。他说在游戏里交到了很多朋友,待得很开心。 老师:我捕捉到几个关键点——孩子逃避学业压力、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交到朋友。那我想请问,如果不学习的话,他在现实中能交到朋友吗?会开心吗? 妈妈:我想他应该会开心,只要不学习。 老师:您平时是怎么和孩子沟通的? 妈妈:我会告诉他,如果不努力学习,以后找不到好工作,会像爸爸妈妈一样辛苦。 老师:孩子学习不好确实难以达到您期望的高度,可连您都没达到这个高度,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实现呢?现在我们来角色互换,我扮演妈妈,您扮演孩子。 妈妈:好的。 老师(扮演妈妈):孩子,你现在把精力都放在打游戏上,妈妈不希望你变成这样。能和我聊聊你在游戏里得到了什么吗? 妈妈(扮演孩子):又来了,你想说什么就直说吧。 老师(扮演妈妈):妈妈知道一谈游戏你就不耐烦,但妈妈很好奇,游戏里到底有什么吸引力?跟妈妈说说。 妈妈(扮演孩子):你到底想说什么? 老师(扮演妈妈):我感受到你对我的敌意了。虽然我一直反对你玩游戏,但反对这么久也没用。今天妈妈只想好好聊聊游戏里到底有什么。 妈妈(扮演孩子):游戏里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可以打怪升级、打装备,还有很多朋友一起讨论怎么打出好装备、打出暴击。 老师(扮演妈妈):听起来游戏确实比上学有趣,升级快、有成就感,还有伙伴一起讨论装备。妈妈这么大年纪了,能跟着你一起玩吗? 妈妈(扮演孩子):可以啊,但玩游戏挺费时间的。 老师(扮演妈妈):没关系,妈妈少玩一会儿,实在累了明天就请假。 妈妈(扮演孩子):那怎么行?你不是要上班吗? 老师(扮演妈妈):你说得对,妈妈这个年纪的责任是工作。看来你的心思也不只是打游戏,还挺关心家里的情况。 妈妈(扮演孩子):我这个年纪的责任是学习,但我落下太多课,成绩差,老师看不起我,只有几个成绩差的同学和我玩。 老师(扮演妈妈):你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没关系,以后妈妈和你一起找方法。这样好不好? (对话结束) 各位家长,你们是否注意到:当家长用指责性、道德绑架式的沟通方式时,容易与孩子对立;而我在演练中始终与孩子站在同一立场,朝同一方向努力,因此避免了激烈冲突。请大家细细品味,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