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暴中心寻得安宁:网暴受害者的自洽指南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暴力如隐匿在暗处的汹涌浪潮,给无数受害者带来身心重创。一旦卷入其中,愤怒、委屈、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会将受害者层层包裹。对网暴受害者而言,实现自洽既是艰难的自我救赎,也是重新拥抱生活的必经之路,这需要从认知、情绪、社交等多维度进行调整与重建。 认知重构:打破网暴的错误认知枷锁 网暴中,不实言论与恶意攻击铺天盖地,受害者首先要做的是打破被网暴扭曲的自我认知。许多受害者在遭受网络暴力后,会不自觉地内化那些恶意评价,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例如,一位博主只因分享的观点与部分网友相悖,便遭到大量谩骂,指责其“无知”“博眼球”,这可能使博主开始怀疑自己的表达能力与价值。 受害者需要清晰地认识到,网暴者的言论多源于片面、情绪化甚至恶意的揣测,并不代表事实。要学会区分他人的无端指责与客观事实,通过回顾自己过往的成就、他人的正面评价,重新建立对自身的客观认知。比如收集曾经收到的鼓励留言、成功完成的项目记录等,在自我怀疑时用以提醒自己的价值,坚定“我并不像网暴者说的那般不堪”的信念,从根本上抵制网暴带来的认知伤害,为自洽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情绪调节:化解网暴引发的情绪风暴 网暴引发的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如暴风雨般强烈且持久,严重影响受害者的日常生活与心理健康。有效的情绪调节是自洽的关键环节。深呼吸、冥想、运动等都是实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因看到网暴言论而感到愤怒或焦虑时,尝试做几次深呼吸,专注于呼吸的节奏,能帮助平复生理上的应激反应,让情绪逐渐稳定。 运动则通过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像跑步、瑜伽,能让受害者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将积压的负面情绪一同释放。同时,写情绪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把内心的感受、想法以及对网暴事件的看法记录下来,梳理情绪的同时,也能在书写过程中实现一定程度的情绪宣泄与自我疗愈,逐渐从网暴带来的情绪泥沼中挣脱出来。 社交关系重建:在温暖支持中重寻力量 网暴往往使受害者对社交产生恐惧与抵触,然而,健康的社交关系对于自洽至关重要。受害者可能因害怕再次被伤害,而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但这会加剧孤独感与自我封闭。此时,应主动寻求真正理解、支持自己的人,如家人、挚友,他们的陪伴与鼓励是抵御网暴伤害的温暖港湾。与他们坦诚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倾诉中获得情感支持,感受被关心与爱护,重建对人际关系的信任。 此外,还可以尝试加入一些互助社群,无论是线上的网暴受害者互助小组,还是线下的心理健康支持团体,在那里,受害者能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分享应对网暴的经验与心得,彼此给予力量与安慰,不再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在相互扶持中逐渐找回社交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为自洽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设立边界:明确底线抵御二次伤害 在遭受网暴后,明确并坚守自身边界是防止二次伤害、实现自洽的重要保障。受害者要学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与无端的指责,不再为了迎合他人而委屈自己。在网络环境中,可选择限制评论、拉黑恶意用户等方式,减少与网暴者的接触,避免持续受到伤害性言论的干扰。 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勇敢对那些试图打听网暴细节、传播不实信息的人说“不”。同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身权益,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法律的力量为自己筑起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让自己在安全的边界内逐步恢复与成长,走向自洽。 目标重塑:重燃生活希望,拥抱新生 网暴可能会打乱受害者原本的生活节奏与目标规划,使其陷入迷茫与绝望。重新设定生活目标是走出网暴阴霾、实现自洽的动力源泉。目标不必宏大,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如学习一门新技能、培养一个新爱好。学习绘画能让人沉浸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中,忘却外界的纷扰;学习烹饪,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烟火气与成就感。 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自信心会逐渐恢复,生活也会重新步入正轨。长期目标则可以围绕职业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设定,如计划在工作中取得某项晋升,或者完成一次长途旅行。这些目标如同灯塔,为受害者照亮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重新找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彻底摆脱网暴的阴影,实现真正的自洽 。 网暴受害者实现自洽是一场艰难但充满希望的自我救赎之旅。通过认知重构、情绪调节、社交关系重建、设立边界以及目标重塑等多方面的努力,受害者能够逐渐抚平创伤,重新拥抱生活,在网络暴力的废墟上重建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