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自我分化? 简单讲,自我分化就是指:在家庭里,人们能保持我是我,家人是家人的状态。 这个概念由家庭治疗师默里·鲍恩提出。他发现,在寻求治疗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们的情绪总是互相影响。妈妈的焦虑情绪会让孩子心烦意乱;父亲的低沉情绪也会扩散,让整个家庭死气沉沉。鲍恩把这种情况描述为自我没有分化,他认为,这就是家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2、生活中的自我分化现象。 现在,像恋爱、结婚、生育这些大事,即使大家对它们有了更加多元化的态度,代际差异依然存在。年轻人希望按自己的步调进行,但同时又会受到长辈的一些观念的影响。表面上他们的困扰来自家人的固执,但更大的麻烦可能是,他们把长辈的痛苦当成了自己的痛苦。在内心里,他们仍然扮演着“听话的孩子”的角色,难以在情感上实现真正的独立。 那为什么年轻人容易把长辈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或者仍然想扮演“听话的孩子”的角色呢?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完成自我分化。请注意,虽然叫自我分化,但这其实是需要一家人共同努力的。比如,从孩子出生时起,父母24小时无微不至的照顾是爱意的体现,但随着他们长大,父母也需要逐渐为孩子让渡出空间和思想上的自主权。 3、如何使用“自我分化”? 所以,如果你是父母,可以从做好自己的事情、明确自己的感受开始,为家庭树立一个榜样。在家庭中只要有人是可以先照顾自己的,别的成员也会开始照顾自己的需要,不会混淆彼此的边界。 最后,健康的关系既包含亲密,也包含自我分化。所以,我们关心家人,同时也要区分自己和家人的感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