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形成

分享一个在亲密关系中,防御机制的形成通常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过往经历影响 1. 童年创伤 如果在童年时期经历过被忽视、虐待(包括情感虐待、身体虐待等)、频繁批评指责或者父母关系紧张等不良情况,内心会受到伤害。例如,小时候经常被父母严厉斥责,提出的想法总是不被认可,那么在之后的亲密关系里,一旦伴侣稍有类似要否定自己的表现,就可能本能地启动防御机制,比如通过反驳、冷战等方式来避免再次体验那种被否定的痛苦感受。潜意识里是害怕再次遭受童年时那样的伤害,所以提前“武装”自己。 2. 过往情感挫折 曾经在恋爱等亲密关系中有过被背叛、被抛弃的经历,会让人在后续进入新的亲密关系时变得小心翼翼、充满戒备。比如之前遭遇过恋人出轨,那么在下一段亲密关系中,伴侣稍微和其他异性接触多一点,自己可能就马上开启防御,过度敏感地去质疑、追问伴侣,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再经历被背叛的伤痛,防御机制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的“盾牌”。 自我认知与自尊因素 1. 低自尊 本身对自己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较低的人,在亲密关系里往往担心自己不够好而被对方嫌弃。例如,觉得自己外貌普通、能力一般,就会时刻提防伴侣流露出不满的态度。一旦感觉伴侣有一点不开心,可能就会立刻开启防御,通过抢先指责对方或者故意表现出不在乎等方式,来掩盖内心害怕被抛弃、嫌弃的不安,用防御来维护那脆弱的自尊。 2. 完美主义倾向 有着完美主义的人,希望自己在亲密关系里呈现出完美无缺的形象,同时也期望伴侣和这段关系都是完美的。当出现一些不符合他们预期的情况,比如伴侣指出自己的小缺点,或者两人发生一点小争吵打破了关系“完美”的表象时,他们就会启动防御机制,可能会拒绝承认问题,或者拼命去解释、证明自己是对的,试图让一切回归到他们所认为的“完美”状态,以此来维持自己对这段亲密关系理想化的认知。 社会文化与家庭环境影响 1. 家庭榜样作用 如果成长在父母经常争吵、互相指责,并且习惯用冷战、逃避等方式处理矛盾的家庭环境中,会不自觉地习得这样的相处模式。在自己的亲密关系里,遇到问题时也容易沿用这些防御性的方式去应对,因为从小看到的就是这样处理亲密关系中冲突和不愉快的“示范”,潜意识里觉得这是正常的应对手段。 2. 社会观念压力 社会上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感情关系等刻板观念也会影响。比如传统观念里男性要坚强、不能示弱,那男性在亲密关系中面对自己的脆弱情绪,像难过、害怕等时,可能就会用防御机制来掩盖,通过沉默、假装无所谓等方式,避免违背社会赋予的这种“坚强”形象,不想被伴侣或者外界看作是软弱的。 对亲密关系的错误认知 1. 害怕失去独立自我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进入亲密关系后就会失去自我,失去自由和独立空间。所以当伴侣稍微表现出想要更亲近、更多了解自己的举动时,就会开启防御,比如刻意保持距离、拒绝分享内心真实想法等,担心自己被过度侵入,害怕在关系中迷失,用这种防御来划清界限,维护自己所认为的独立状态。 2. 将亲密等同于绝对坦诚无界限 当发现伴侣有一些保留或者没能第一时间和自己分享所有事时,就觉得这违背了亲密关系的“准则”,从而启动防御,可能会生气、指责,觉得对方不够爱自己,通过这种防御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试图让伴侣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那种毫无保留的亲密状态,而没有认识到亲密关系中其实也需要适度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亲密关系中的防御机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往往在潜意识层面影响着人们的相处模式和情感互动。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