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区一: 共情=简单认同 东东放学委屈地说:“明明是皮皮先抢东西,老师却说我,太讨厌了!”妈妈赶紧附和:“老师真讨厌,没问清楚就下结论。” 解析: 妈妈想和孩子统一战线,但此时认同忽视了孩子的情绪,也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会令其讨厌老师。共情是换位理解对方的情绪、想法与感受,并非简单认同其想法。 妈妈可以说:“被老师误解你很生气委屈,希望老师不要用以前的表现来判断你。”等孩子的情绪平复,可以引导孩子与老师沟通,商讨解决方法。 ㊙️雷区二:共情=空洞安慰 名名搭积木,试了几次都没成功,大哭起来。妈妈安慰说:”的确很难,别难过,下次一定会成功!“ 解析: 空洞的鼓励很难帮助孩子认识、接纳自我。共情要在平等基础上与对方感同身受,不加评判。 妈妈可以说:”我看你尝试搭了几次却没成功,有些失望,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确让人懊恼。让我们看看哪里出了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积木搭建的改进办法。 ㊙️雷区三:共情=直接指导 舞蹈班要选小朋友去参加汇演,怡心没有被选上,十分失落。妈妈安慰道:”没有谁能够定义你! 人生路还长,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难过。“ 解析: 站在成人的视角直接告诉孩子道理,为其出谋划策可能很难让孩子理解,反而让他感到不被理解。共情需要准确理解对方特定的想法与感受,并让对方感受到尊重与理解,促进其自我探索。 妈妈可以说:“你很喜欢跳舞,没有被选上,很难过和失望,觉得自己不够好。水果摊上有很多水果,你会怎么挑选?没被选中就很差吗?”“这次没被选,还可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