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相识于初中,懵懂年纪结下的情谊纯粹而绵长。后因意志不同一个步入社会一个继续学业。多年后的重逢让他们有了两年相恋时光,三餐四季的陪伴、喜怒哀乐的共享。 她普通,没太多学识,却有着质朴的善良;他认知颇高,满心以为这份了解打底的爱情能抵御万难。可世事难料,两年后的分手猝不及防。分开后,他陷在泥沼里出不来。她反复嘟囔着“你不理解我”,像重锤敲在他心上;他满心委屈,自觉平日里呵护备至,事事周全,只盼她能回头。 两个月过去,她回应寥寥、态度模糊,给出的答案没一次遂他心意。他执着得近乎偏执,旁人瞧着都觉费解——到底还图她什么呢?连他自己也夜深人静时反复叩问。这份执着,从心理学认知角度剖析,藏着多层缘由。 初恋的“蔡格尼克效应”在作祟。未竟之事、未达的圆满结局,就像大脑里的一根倒刺,时刻牵扯着注意力。他们相伴数年,那些规划一半的旅行、约定好的未来生活蓝图突然中断,大脑出于本能,渴望补齐这段遗憾,驱使他紧抓不放,想给这段感情画上句号,哪怕是句号,也好过杂乱无章的省略号。 再者是“沉没成本”的影响。两年光阴、付出的精力、倾注的爱意,桩桩件件都是他投进去的成本。一旦放手,意味着此前所有付诸东流,这让习惯权衡利弊的理性思维一时难以接受,只能用执着等待,给过往投入一个交代。 更深层,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偏差”。长久以来,他习惯以呵护者、引领者姿态出现在这段关系里,她的离开,仿若抽空了他价值感的一部分支柱。潜意识里,追回她像是夺回丢失的自我认可,证明自己依旧值得被爱、有爱人的能力。 只是,这般执着换来的只有无尽内耗。感情不是单箭头的拔河,一方蛮力坚持,只会让绳索勒得双手鲜血淋漓。他急需重构认知,认清分手已是既定事实,接受她或许不再是未来旅程伴侣的可能;试着把目光从过去抽离,投身新爱好、拓展社交圈,填充生活空白,转移执念焦点。 站在人生岔路口,执着于“你还爱我吗”的追问,不如问问自己“我还爱当下这混沌、消耗的生活吗”。放手,有时不是失去,而是给心腾挪出空间,让新幸福有处落脚。当他释怀转身,或许答案已不再重要,新生的路自会明朗于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