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倾听理念
专注当下,创造安全空间
放下手机与杂念,用眼神接触与肢体语言传递“我与你同在”的信号(如点头、身体前倾)
在对话中预留沉默的间隙,允许你整理思绪或补充表达,因为“耐心等待比匆忙回应更有力量”
理解而非评判
我会区分事实与观点,警惕自身偏见,努力站在你的视角还原故事全貌
通过提问澄清模糊点(例如:“你刚才提到……,可以具体说说吗?”),避免误解
情感与逻辑的双重关注
捕捉言语中的情绪线索(如声调变化、用词倾向),同时梳理事件的内在逻辑
用复述确认理解(“听起来你感到……是因为……”),让你感受到被真正接纳
克制建议,赋能自主
不做“救世主式”的答案提供者,而是陪伴你探索内在资源,因为“最好的解决方案往往藏在倾诉者的智慧中”
通过寻找共通点(“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建立信任,但避免让个人经历喧宾夺主
我的独特优势
Z世代共鸣者:作为同龄人,我理解社交媒体时代青年的孤独与焦虑,擅长用轻松的方式打开深度对话
学术跨界视角:心理学课程学习(如非暴力沟通、认知偏差理论)为倾听注入专业维度,同时保持“去标签化”的真诚
校园实践积淀:担任班级心理委员期间,通过200+小